2023年9月5日 - 信報
人類總是「失去了才懂珍惜」,好似「麥記」普普通通一杯熱咖啡,平時沒什麼存在感,但當該快餐店集團昨日宣布「咖啡退休(停售)」,卻突然掀起全城哄動。事實上,這種心理效應有科學根據,名為Loss-Aversion(損失迴避),意味人們對「失去的事物」賦予更高價值。不少企業都懂得利用相關心理進行營銷,表面上宣布一款產品「自殺」,實際上藉此吸引關注,引發「低成本,高效益」宣傳效果。在此之前,美國的可口可樂、瑞典的宜家傢俬、灣仔的快樂餅店,也曾發生類似事件。
麥記突稱停售咖啡 全城哄動
話說本周一早上7時,香港區麥當勞突然在Facebook(fb)專頁發布「重大消息」,宣稱「麥當勞咖啡退休喇」,於同日傍晚6時起停售「優質濃香咖啡」和「優質即磨咖啡」兩款產品,又謂「感謝大家多年支持」。該消息隨即掀起哄動,成為本港社交媒體除了「小朋友開學」之外的「洗版」新聞。很多人關注日後是否再無「老麥咖啡」飲,有人表示要趁傍晚前「飲多兩杯」。
豈料相隔不到半日,劇情峰迴路轉,麥當勞昨午4時再在fb發帖,宣告「McCafé於全線麥當勞『接棒』登場」。該集團解釋,咖啡產品只會暫停供應12小時,以便全面升級咖啡機及訓練員工;自今日(周二)清晨起,所有套餐飲品都可免費升級至(更高級的)McCafé即磨咖啡。
換句話說,今次事件本質是麥當勞一次「產品升級」行動。原本客人在老麥叫套餐時,飲品可揀選汽水或普通即磨咖啡,若想「升呢」為McCafé即磨咖啡,則須加付10元;但自今日起,本港麥當勞不再供應普通即磨咖啡,所有套餐毋須「加錢」便能選配McCafé即磨咖啡,「性價比」理論上更高。
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按營業額計)連鎖快餐店集團,麥當勞早已面臨市場飽和問題,尤其「健康飲食」日益受重視,該集團擔心炸薯條、巨無霸等產品未來增長空間有限。因此,麥當勞近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策略方向,正是「搶Starbucks生意」,推出質素相對(比起「麥記」以往普通咖啡)較高、但售價低於「星記」的咖啡產品。其實該集團已先後在美國、歐洲等部分市場逐步推動以McCafé咖啡取代普通咖啡,今趟輪到香港市場。
捉消費者心理 宣傳產品升級
有趣的是,假若麥當勞只是宣布「普通咖啡『升呢』McCafé咖啡」,儘管「性價比」確有所提升,但宣傳效果未必很大,須投放很多廣告費,方可讓大量客戶知悉這「喜訊」(部分客戶甚至不會察覺)。相反,該集團藉着聲稱「咖啡退休」,成功引起全城關注,然後才趁勢宣告「升呢」真相,宣傳效果堪稱「本小利大」。
問題在於老麥「咖啡退休」為何會受到這麼大關注?首先,一家大型快餐店集團突然宣布「停售咖啡」,本身已相當不尋常,足以引起外界「八卦」好奇心。其次,老麥以往普通咖啡雖不夠「高級」,卻勝在「夠平」,跟餐毋須加錢,單點亦只需18元,較「星記」便宜一截;再加上麥當勞分店多,所以這些年來,很多人早已習慣隨時隨地走入老麥平平哋隊杯啡。現在霎時間驚聞麥當勞日後不再賣咖啡,難怪人們震撼了一下。
這亦吻合心理學Loss-Aversion理論,意思是人們對同一件物事的「得到」與「失去」賦予不對稱價值,後者之溢價往往高達1至1.5倍。舉例說,你獲得一件心儀首飾的開心程度若有100分,丟掉該首飾的痛苦程度卻可能高達250分,所以人們在潛意識裏往往傾向「迴避失去」多於「追求得到」。亦因如此,當人們察覺自己即將失去一些東西,便會對之賦予更高價值。在今次例子中,很多消費者每日飲「老麥咖啡」習以為常,當他們以為日後冇得再飲,便會覺得這杯咖啡特別香特別正,亦由此產生更大情緒反應。
如同老麥今趟聲稱「咖啡退休」,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在1985年4月亦曾安排「可樂退休」,意思是停售傳統配方可樂,改推新配方產品,當時掀起的市場反應更大。結果在3個月後,Coca-Cola宣布傳統可樂「重出江湖」,觸發銷量爆升,被視為商業史上最成功「自殺式」營銷案例之一(該公司一直否認「早有預謀」)。
較近期例子來自宜家傢俬(IKEA),該公司在2021年9月宣稱不再生產及銷售很受歡迎的「鯊魚布偶」,當時也在全球社交網絡掀起廣泛關注,不少網民聯署呼籲「保留鯊鯊」。後來一如所料,IKEA很快順應民意,重推「鯊鯊」。這場「把戲」不但刺激該款布偶銷量激增,亦為宜家帶來巨大免費宣傳效果。
必須拿捏準確 否則有反效果
「自殺式」營銷或許未必早有預謀,有時候可能「無心插柳」。譬如有45年歷史、位於灣仔的快樂餅店,去年8月因為業主收樓宣告結業,當時吸引很多網民「打卡」悼念,令該餅店「臨終」前突然名氣急升。隨後於今年1月,快樂餅店在同區覓得新舖位重開,憑着累積的人氣,生意更勝從前,某程度上「因禍得福」。
當然,正所謂「一哭二鬧三上悠亞」,「自殺式」營銷不宜隨便使用,起碼「被自殺」產品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有一定價值(最好歷史悠久),方可引發Loss-Aversion效應。同時,企業執行時須拿捏準確,注重幽默感,避免消費者感到被愚弄而「嬲嬲豬」,否則隨時有反效果,「假自殺」變成「真自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