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星期五

家長的心理障礙 - 關家力

2014年9月24日 - 信報

卓峯今年十歲,是個小五學生,在一間頗有名氣的學校就讀,在校內的成績及品行一直十分理想。作為父母的,當然開心,但他們從不主動讚賞孩子,亦不會作任何形式的鼓勵。他們有這樣的想法:若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達標,他便會缺乏進步的動力,繼而便會因為自滿而變得懶散。

在他們眼中,卓峯是個不懂為自己着想的孩子,學習天份不差,但要給他嚴謹的管教,否則便不能控制自己。所以,他們一貫地對孩子的成績表現得不以為然,有時會以「鼓勵」方式去批評他,他們有時會說:「成績上你可以做得更好,若是減少打遊戲機,還可以超越陳某某同學呢!」

偶然卓峯有個別科目稍有退步,父母的反應,不是鼓勵他下次努力,反而是與他討論成績不好的原因,並將他一些不良行為與習慣反覆重提來教訓他。最初升小學時,他都表現合作及服從,由於怕父母的責罵,會嘗試去改善,但到他漸漸長大,開始對父母的說話充耳不聞,有時甚至以發脾氣的方式去反駁他們,使他們停止。他會覺得自己怎樣做,他們都不滿意,於是便索性不做。父母感到他的改變是來自壞同學的影響,甚至阻止他與同學們交往,反對他在網上或電話與人傾談,但這樣做,令他變得更加反叛,除了要他做的,偏偏不去做,亦開始缺乏學習的動力,成績更加一落千丈。其實,他知道自己有錯,但不願意與父母道歉,亦感到他變成這樣,是父母造成的。

卓峯的改變,其實很多這個年代的父母都有類似經驗。究竟是他自己本身的問題,還是父母在管教下引起的後果呢?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衣食住行的照顧之外,培養他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讓他學習從挫敗中重新振作,樂觀地去面對,其實比不斷強化他的知識基礎,有時更為重要。鼓勵應該是激發及勉勵的意思,但很多父母有時只作了「激」,但「勵」就用了責備來代替。這樣,孩子便不斷累積負面思想及情緒,到不能承受的情況下,便作出激烈的反叛行為,情況就如卓峯一樣。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