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 信報
數星期前,十歲的學生小雅(化名)戴着一條漂亮的「橡筋手繩」來上課,她跟很多孩子一樣,被「Rainbow Loom」的熱潮感染,喜歡用七彩繽紛的小橡皮圈製作飾物,而且她學懂了很多不同風格、設計、圖案和技巧。
從小雅媽媽口中得知,這興趣更可助她紓緩考試壓力。
下課時,正當小雅步出課室之際,一位三歲的同學走到她面前,欣賞她那耀眼的手繩。旁人都看得出,這小女孩也想要一條美麗的手繩,甚至想得到小雅手上那條,可是大家都知道那條手繩不適合她,因對她來說實在太大了!接着,她們整個星期都未有機會見面。
我們的學習中心設有個小郵箱,老師和學生都會善用它來寄信給對方。每逢有同學生日時,他/她都會期待着在郵箱中那張生日卡,而我也曾經收過很多學生感人又窩心的信件呢!
隨後的一星期,小雅拿着一個小郵包來到課室。郵包寫上那位三歲女孩的名字,卻沒有小雅自己的名字。
她告訴老師,她準備把郵包投放到郵箱裏,並請老師提醒那位女孩下課時收件,她不想張揚事情,只想匿名把禮物送出。老師聽到後,卻認為她的付出值得被答謝,而且在肯定小女孩收到禮物的同時,亦要答謝小雅。
我對這事留下很深的印象,亦被小雅感動了。她不但主動為那小女孩做禮物,更願意匿名把禮物送出,可見她擁有真正的「施予」精神--在送贈禮物時沒有期望回報。
學懂慷慨體貼
當我仍在深思小雅這舉動的時候,一名職員就來告知我,有位家長親手把兩盒在內地新鮮採摘的荔枝送來給我們。我步出教室,正準備向這位家長致謝時,便發現這位慷慨家長,正就是小雅的媽媽!
她特意親自把荔枝送過來,是想確保這些在前一日採摘的荔枝來到我們中心時仍然新鮮。她對自己這行為看成小事一則,卻在我的思緒中留下答案:有怎樣的媽媽,就有怎樣的女兒。
小雅從媽媽身上學懂了「慷慨」和「體貼」,也美好地展現了上一代是怎樣影響下一代。這件事令我有所領悟:每一天,孩子會從我們的行為中學習,我們的一舉一動跟我們的言語相比,有時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大。
我可以肯定地說,小雅媽媽沒有刻意教導小雅要慷慨,但卻親身示範了怎樣做到慷慨;而小雅只是跟隨着媽媽的步伐,仿效她的行為。
爸爸媽媽,你想孩子走怎樣的路?請小心踏出你的每一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