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何謂同代人 - 占飛

2012年11月8日 - 信報

最早提出「世代社會學」(sociology of generations)的是德國知識社會學鼻祖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他在 1923年發表的文章〈世代問題〉(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已成經典。

曼海姆提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橫分、有縱分。橫就是按階級分,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等。縱就是按年齡、世代分,卻不是按年數(每十年或五年為一代)那樣劃分。統計學有「同代人」(generational cohort)的觀念,即是:同一期間(五年、十年或更長久)出生、經歷同一歷史階段的一代人。

曼海姆界定「世代」有同樣的意思,但他更注重同代人在青年時經歷同一歷史大事這個因素。他指出,青年──大概由十五至二十五歲──是人的思想、信念、意識形態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假如這個階段發生了改變歷史的大事,參與其中的青年必然受到影響,會有獨特、與眾不同的意識,令他跟上一輩和下一輩多方面都不同:包括追求的理想,行事處世的準則,對友情、愛情及婚姻的看法等。曼海姆稱之為「世代意識」(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同一「世代」的人會覺得同輩較親近、較易溝通;無他,大家都是同一時代的過來人,與另一「世代」截然不同。

各自修行

假若在青年時期什麼歷史大事都沒有發生,那一輩人各自修行,沒有共同的「世代意識」,便不構成「世代」──這是曼海姆的「世代」跟統計學的「同代人」慨念上差異最大的地方。

以香港為例。二戰後至今,應出現了五個曼海姆意義的「世代」。二戰後出生的四十後,青年時經歷了1957年暴亂、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引起的九龍騷動及1967暴動,構成這一「世代」。五十後的「世代」則由文革、中文運動、釣魚台運動及大學生運動的「火紅年代」界定。七十後青年期發生了香港支援六四運動、國際上冷戰結束,進入「意識形態終結」的時代,理想主義式微,只能求個人的上進,構成一個獨特的「世代」。

八十後是四十後、五十後的子女,香港進入低生育率期,同代人多在「一個起、兩個止」的家庭長大,經歷最大件事乃回歸,以及之後1997-2007年的經濟下滑、SARS等。至於九十後,便是互聯網興起,智能手機、面書流行,香港主體性褪色,普及文化沒落,保育、反高鐵及本土主義、借英治時代的香港雄起去批判現實的世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