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星期一

文化從來都為政治服務 - 占飛

2012年6月4日 - 信報

台灣成立文化部,龍應台當部長,開宗明義便說,未來四年要讓文化不為政治服務,而是政治為文化服務。講得很動聽,可惜沒可能做得到。文化從來就是為政治服務,差別只在為多為少,是顯是隱,從來沒有文化不為政治服務這一回事。

就以世上最著名的法國文化部為例,現今法國有的是法國文化及通信部(Ministe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沒有文化部。1959年,戴高樂設文化部長,除了在國內推廣文化外,就是為了法國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獨樹一幟。在那個冷戰年代,政治及經濟上,法國無法跟美、蘇爭霸;軍事上,要活在美國及北約的保護傘下。戴高樂認為,法國唯一可以獨領風騷、傲視寰宇的,只有文化的「尊貴」(grandeur)。設文化部,正是為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這不是為政治服務,又是什麼?

漂亮口號

就算是台灣,為什麼馬英九第一任時不成立文化部,到今天才成立文化部?還確立目標為:發揚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正正是因為今天的台灣,跟50年代的法國一樣,政治上不統不獨,即是沒有任何遠景可言。經濟上台灣已愈來愈倚靠大陸,漸漸失去獨立性。只有透過文化,才勉可確立台灣的「身份認同」。成立文化部,歸根究底是政治舉措。說什麼政治為文化服務,不過是漂亮的口號,討好頭腦簡單的「文化人」而已!

就算在法國,誰來當文化部長也是政治任命。奧朗德上台,任命Aurelie Filippetti為文化部長,便遭抨擊為政治酬庸。無獨有偶,她出生於1973年,今年6月便39歲,比1974年出生的許曉暉稍大。跟許曉暉一樣,她沒寫過任何文化政策的政綱或鴻文,但她跟許曉暉不一樣的是,她出版過幾本小說,寫過舞台劇本,雖然不算出色,但總是個作家,只是她花在搞政治的時間遠遠多過搞文化。由於她為奧朗德助選,得以出任此職,文化界都不服。

今天,文化不單為政治服務,甚至要為經濟服務。法國文化部不單向內促進本土的文化產業,也向外推銷法國的文化產品,包括電影、時裝、紅酒等等。

自我升格

今年1月,法國文化部向五間香水廠頒發騎士勳章,所為何來?當然是為了把香水提升為「文化遺產」(national heritage),以便興建香水博物館,搞展覽,促進旅遊業。繼而贊助研究,將香水變成學問,把香水的創製人捧為時裝設計師般的文化明星,像紅酒或美食般把香水「名牌化」,吸引內地人搶購,那時,香水肯定可為法國賺大筆外滙!

英國文化部全名是「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除了文化外,還打理旅遊及創意產業,即是說,不只是津貼藝團、藝術家,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還要促進英國的文化產業。這不是為經濟服務,又是什麼?香港要搞文化局,有沒有想過,除了派錢外,有什麼文化產業可以出口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