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 信報

Icon原來的意思,是中世紀天主教的聖像畫,多數是畫耶穌、聖母或其他聖人。今天引申為所有具備重大文化意義的形像(image)。可是,法國並不缺乏「優雅、神秘感及誘惑性」的女明星,為什麼獨是垂青夢露?在五六十年代,碧姬芭鐸的風頭絕不在夢露之下,而且是法國土產。為什麼不用她而用夢露?
南轅北轍
二戰後,康城與荷里活一直都是南轅北轍的代表電影的兩面:康城代表電影的highbrow一面;荷里活則甘於lowbrow。康城提倡電影藝術(arthouse cinema),荷里活則以商業電影征服世界。康城着重電影的思想性、文學性及個人性(作者論便是法國新浪潮提出的電影理論);荷里活呢?賣的是感性與性感,給予觀眾感官、感覺及感情上的滿足。在冷戰年代,康城電影節與奧斯卡像兩條平行線般,各有各的意識形態及審美標準。
今年好像有點奇怪。奧斯卡把最佳電影、導演及男主角獎項給了一齣平平無奇的法國默片。康城電影節用荷里活的icon夢露作海報人物。是兩大電影節不再分道揚鑣了嗎?藝術vs商業、highbrow vs lowbrow再沒有意義了嗎?抑或電影面對新媒介的競爭,疲態畢呈,以至兩大門派要放棄門戶之見,共同對外嗎?
夢露代表着荷里活的「奇里斯瑪式魅力」(charismatic glamour)的巔峰。她是真真正正奪目耀眼的明星。她一出現,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人都禁不住屏息靜氣地看她。連跟夢露拍《游龍戲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時水火不相容的羅蘭士奧利花都承認,哪一場戲有夢露,哪一場戲便光芒四射。他這個老戲骨都要給比下去,攝影師卡迪夫甚至形容夢露渾身發光發亮。
幻想對象

正因她是銀幕上天真(innocent)、單純(simple)、安全(即不會搞亂男尊女卑的價值規範及不會破壞家庭秩序)的性幻想對象,夢露才會成為荷里活「永恆的icon」。她死後不夠十年,電影尺度放寬,銀幕上全裸已是家常便飯,性成了「做愛,不要打仗」的一代顛覆建制的利器。夢露式性感早已過時!
康城電影節在六十五歲生日時竟向這樣一個icon致敬,你說,這是不是倒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