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自大狂 - Nick Lee

2012年1月7日 - 信報

每人心中都有兩張紙。

一張記載着自己的歷史:曾經做過什麼、曾經沒做過什麼、有什麼建樹、犯過什麼錯、交過什麼朋友、與誰人鬧翻、多少共聚天倫的歡笑、為多少雞毛蒜皮的小事頂嘴……。

另一張寫着未來的憧憬和打算:要賺多少錢、要增加多少營業額、要找個怎樣的伴侶、要買多貴的樓、今晚食乜餸、死之前要去的 101 處地方……。

這兩張紙決定 who we are,我們怎樣看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撫心自問,你是個怎麼樣的人?

(一)你屬於最有領導才能的頭 50% 嗎?

(二)你屬於最擅長人際關係的頭 50% 嗎?

(三)你屬於最誠實可靠的頭 50% 嗎?

人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驚奇地,70% 的人認為自己領導才能屬於頭 50%,85% 的人認為自己人際關係屬於頭 50%,第三題沒有數據在手,但相信頭 50% 的名額同樣「供不應求」。心理學家經過多年調查,發現人有高估自己的傾向,大部分人總覺得自己「叻」過大部分人,這是人類心理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叫法很多:the above-average effect、illusory superiority、self-enhancement 都可以,香港人說「自大狂」。

在公眾場合,尤其競選,當然有抬高自己踩低別人的動機,這是刻意的;可是,上述心態萌生於內心,是潛意識的。我們的潛意識憑什麼認為自己優勝?

每人心中那兩張紙,能夠提供一點線索。

一張記載過去,一張勾畫未來,好像兩份試卷,是評核一個人的依據。認真思考一下,若你要給自己評分,兩張試卷應各佔多少比重?

換個角度,若你要給第三者評分,兩張試卷又應各佔多少比重?

曾有實驗問過類似問題(當然比我問得詳細和清晰,以上是經消化和簡化後的版本),結果是,自我評估相對於評估他人,前者比較重視未來的比重。將來通常是美好的,自己的評分給「拉高」也就不足為奇。豈不是雙重標準?這也難怪;看自己,兩份試卷一目瞭然;看他人,過去的試卷不難觀察,未來的試卷你能窺見多少?過去的所作所為路人皆見,未來的憧憬和志向誰會盡吐心中情?

檢視他人,較為着重過去;檢視自己,難免「幻想」潛能得以發揮,「沉醉」夢想得以實現,自我感覺良好,「自大狂」由是而生。

撇除未來,只看過去,「自大狂」會消失嗎?試試另一個實驗,你考了五次 mock exam,成績分別是 66%、85%、93%、79% 及 75%,你估你正式考試會得幾多分?

另一人同樣考了五次 mock exam, 成績分別是 90%、88%、71%、69% 及 85%,你估佢正式考試會得幾多分?

潛意識有雙重標準

實驗發現,估自己的分數傾向往績的上限,估別人的分數傾向往績的平均。這是「自大狂」的另一來源;預測自己的成績,愛對自己說:「我曾經咁勁,下一次應該都會咁勁。」預測別人成績,則會眉頭緊鎖:「分數時高時低,估佢唔到,中間着墨算了。」

看自己和看別人抱着兩種不同心態,這個雙重標準嵌進潛意識之中。或許,「自大狂」是潛意識保持自尊的伎倆。在這個拜金社會,金錢即自尊,新一年祝大部分讀者賺錢多過大部分讀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