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 - 信報
先說一個輸的故事。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有天見一家布店門前圍滿了人看熱鬧,他也上前看看什麼回事,原來買布的跟賣布正在爭執。只聽到買布的大聲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要我二十四個錢幹嘛?」顏回心想要糾正買布人的錯誤,也要還賣布的一個公道,於走到買布的跟前,施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人已經粗了脖子,突然見對方有人助陣,更是氣上心頭,指着顏回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只有他說了才算數!走,去找他評理!」顏回心想他輸定了,便說:「好。找孔夫子評評,是你錯了怎麼辦?」「我錯了賠這個。你錯了呢?」買布的悻悻然用力指着自己的頭說。顏回笑說:「好!我輸就賠我的頂冠。」
到了孔子處,孔子問明情況,也知二人打賭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顏回,你輸啦,把頂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敢跟老師鬥嘴。孔子說他錯了,只有尷尬地摘下帽子交給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顏回心裏極不舒服,認為孔子定是老糊塗了,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孔子豈不知道顏回心裏極不服氣,便對他說:「你實是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是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說你對的,對方就輸了一條人命啊!你,不過輸個頂冠,你覺得哪一個可以輸?」
顏回恍然大悟,羞愧得無地自容,隨即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顏回再沒離開過孔子。這是「顏回輸冠」的故事。
好了,跟着說一個贏的故事。
清朝名臣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還是箇中高手,所有下屬都不是他的對手。不過,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見有一茅舍,橫樑上掛着匾額「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內與茅舍主人連弈三盤。主人三盤皆輸,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額卸下了!」隨後,左宗棠自信滿滿,興高采烈地走了。過沒多久,左宗棠班師回朝,又路過此處,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這間茅舍,赫然仍見「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與此主人下了三盤。這次,左宗棠三盤皆輸。左宗棠大感訝異,問茅舍主人何故?主人答:「上回,你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你的銳氣,現今,你已得勝歸來,我當然全力以赴,當仁不讓了。」 世間真正的高手,是能勝,而不勝,有讓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體人意的心懷,不是嗎?生活又嘗不是如此呢?
氣盛忘謙敗象萌生
輸贏,在玄學的哲學角度,根本沒有輸贏,只有「此一時,彼一時」。筆者學習玄學十多二十年,覺得最大得着是認真認識了「此一時,彼一時」。《易經》裏乾卦的第五爻是九五,那是古時皇帝稱為九五之尊的由來,因為第五爻爻辭是說飛龍在天,引喻一個人已經位極人臣,贏盡了天下。人在最氣盛之時很容易忘記了《易經》六十四卦中最好的謙卦,他會自以為是,不識謙虛地聽言納諫,以偏概全,除了阿諛奉承的人外,身旁的人會慢慢疏遠他,敗象亦開始萌生,再發展下去便是乾卦的第六爻,那是亢龍有悔,它是講述人中龍後悔已經太遲了。
相信大家都有輸贏的經驗,大家有想過輸中有贏和贏中有輸嗎?有,恭喜你。因為你已檢討過輸了仍有得着的地方,那是他日去贏的本錢和條件。用一個現成例子和大家分享睇法。「幸運星」——那位贏了六合彩彩金四千多萬元的印裔幸運兒,他中彩後,對採訪記者說晚晚失眠,提防這提防那,又恐失了彩票,有家歸不得,女友又怕他發達後不認人,於是貼身跟隨,總之,煩惱透極了,相信他拿了彩金後,煩惱也是接踵而來,處理不好時,自然有朋友甚至親人會說他的種種不是,發達後就不識人了等難聽說話。那麼,大家又覺得他是贏得多還是輸得多呢?要講清楚的是,無論輸贏,都分有形(物質)和無形(精神),多數人只重視物質,眼前利益,不會重視非物質的東西,如日後為保存、增加得來的東西所付出的時間,「沒有」時帶來的親情、友情和快樂等等,這些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比有錢可以買的東西更為珍貴。
輸贏也要付出代價
有形和無形的利益之中,無形(精神)的力才是最大,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就是因為自己的信念,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足印,如德蘭修女,一生事奉貧苦弱幼孤寡,相信她的內心世界比任何人都富有和滿足。如果有人說德蘭修女傻,大家也不要說這人傻,因為大家價值觀不同而已,一個以仁愛為本,另一個以物欲為本,根本是不同的追求,無所謂誰是對與錯或者是輸與贏,但兩者之間,最後受人愛戴敬仰的,一定不是追求物欲的人。
當人閱歷深了的時候,他就知道認識贏是另一場輸贏的開始,都是要相當代價的!這個「輸中有贏和贏中有輸」的哲理,可以說是太極圖的啟示,全黑中最盛處有點白,全白中最盛處有點黑,發人深思的正是那一小點黑和一小點白,它好像一粒種子,要是好好栽培,它可以成木成林;要是不珍惜,任由它腐爛,它只會成蟲成蠱。黑或白,是個概括相對性的說法,二者其一都可以作輸或贏而論,這也是太極圖給人的生存啟示,所以前賢論易時都會說易象以小為尊。玄學,也可以說是一種人為生存而與天與地取得和諧後沉積下來的學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