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 信報
身心症是很有趣的一個症狀。身體分明沒有問題,卻出現一身毛病。讓人摸不着頭腦。
這小女孩長得十分可愛。眉清目秀,她只有十歲,就被診斷患上身心症。學校社工報告,她一周上不了幾天課,不是頭痛,就是鬧肚子。做了不少測試,都找不出生理上的解釋。但是她實在痛得讓人錐心,卻誰也想不出處理辦法,最後只有讓她待在家中。心理學家說她精神緊張;兒科醫生說她父母教育不一致;母親卻說,女兒對父親十分憤怒,認為他對孩子過於苛刻。
各種不同意見當中,母親的陳述讓我最感好奇;如此惹人喜愛的一個小女孩,父親看着甜在心中,是他的心肝寳貝,怎麼會對父親生怨?很快就察覺,怨恨的其實是母親。她無法接受丈夫那硬繃繃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懶得理他。丈夫卻不斷批評妻子過分溺愛孩子。
他說:「孩子已經長大,她卻把他們侍奉得像個嬰兒。早上起來,連牙膏也替他們擠好放在牙刷上。吃飯幾乎要把飯菜餵入他們口中,孩子怎能自立?」
母子三人同仇敵愾
原來這家人還有一個十五歲的長子,與妹妹一人依附在母親一邊。三人一體緊緊靠着,父親恨得牙癢癢,不斷抨擊妻子,卻就是完全無法接近孩子。其實這青年人顯得甚為蒼白,我看他的成長也不一定順利。
這種母親與孩子同一陣線,而父親被擋在外面的結構,是最常見的家庭模式,尤其出現在東方社會。有人說,這是東方文化的特色,男主外,女主內,自然就會造成母親與孩子特別親密。如果單是如此,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夫妻間的距離是基於兩人之間存有芥蒂,那麼,母親內心的不滿,很容易就會滲入孩子的意識中,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捲入父母的漩渦。孩子一旦入了鐵三角,他們的成長道路就很容易發生阻滯。
孩子是生存在家庭關係網絡的動物。因此,母親說女兒憤恨父親這句話十分重要。因為如果這只是父女之間的矛盾,解決辦法就較為簡單,但是如果女兒只是反映母親的情緒,那就是千絲萬縷,不知從何解決。好在母親十分坦白,一點也不否認對丈夫的不滿。
她說:「他只知道數別人的不是,回家只是玩電腦,從來不會為孩子做個好榜樣。」愈說愈生氣,她就哭起來了。母親的眼淚,丈夫毫無反應,倒是兩個孩子十分緊張。我其實一早就邀請兩個孩子坐到會談室的另一角。但是即使沒有靠着母親,他們的情緒仍是相互傳遞的。女兒的眼睛即時淌淚,兒子也是面露不安。丈夫看在眼裏,當然不是味道。
身體症狀顯示壓力
問題是,男人的處理辦法,不是責怪妻子,就是否認問題的存在。他說,唯一擔心的是女兒不上學,讓他無計可施,其他一切都無所謂。當然,我們也是想要女兒回復正常孩子的生活。但是要達到這目的,就要了解這個孩子的心結。這一對夫妻,說起話來,對旁人是有情有理,對彼此卻是格格不入。母親認定丈夫不懂親子,丈夫攻擊妻子親子親過頭。其實兩人的話都不是絕對無理,如果彼此能配合起來,就是理想家庭。如果繼續各走各路,就會讓人頭痛不已,何況是關心他們的孩子。
女兒承認,她很擔心媽媽,上課時也牽掛着她。據說她上課時常打電話給母親,最後就乾脆不上學了。即使她人在學校,她的身體也會發出各種訊號,讓她趕回家去。其實簡單來說,所謂身心症,就是一個人無法表達,甚至自己仍未察覺的心理壓力,身體首先替你表達而已。我們的身體,往往比我們更快接收我們感受的苦楚。女兒的周身病痛,痛的實在是父母親的婚姻。
我問母親:「你有身心症狀嗎?」
她答得十分爽快:「有的!有時感到十分焦慮,不停找事做!」
怪不得她不停為孩子張羅,其實是她的內在情緒作怪。因此,丈夫愈批判她,她就會愈更離不開孩子,她愈依戀孩子,丈夫又更會罵人,他愈罵人,孩子又會變本加厲地保護母親,這種不斷循環的互動,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困住兩個忠心他們的孩子。
頻鬧意見影響子女
孩子對父母關係的關注,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因此,我們邀請他們接受一項家庭評估的研究。這項計劃,主要是讓父母親在孩子面前,商討一些他們尚未達到一致的問題,我們同時會量度孩子的手汗分泌、心跳速度、及體溫高低,這些生理反應,都是反映孩子內心的焦慮,對身心症的家庭評估尤其有效。
家人同意參加這項測試。父母親坐下,一時也不知道從何說起。兩個孩子坐在遠處,小妹繃着身體,很緊張地看着他們,哥哥卻把頭埋在手臂內,一動不動,好像是睡着了。兄妹二人看去沒有大反應,我們繫在他們身上的測量儀,卻紀錄到兩個孩子在不同時段對父母對話的生理反應。
在這半小時的父母對話中,妹妹一共有三十三個反應,哥哥有六個,雖然哥哥不如妹妹投入,但是最耐人尋味的,是有些地方,兄妹的反應是一致的。例如,父母最先提出商討的是裝修廚房,當母親的意見被父親認為是「不切實際」時,兩個孩子的量表都有明顯跳動。又當母親埋怨父親對她不夠體貼,從不送她禮物時,兩個孩子的量表又同時彈起,反而是當母親認為父親過分疼愛女兒,對兒子過於苛刻,孩子只有輕微反應。
這次量度的結果,和我們先前發表過的結論很相似;就是孩子關心父母之間的和諧,往往比其他一切都重要。怪不得父母的幾度無言,也是我們錄得兩個孩子甚為焦慮的時候。
怨父親是罵人精?
事後,與這家人討論這次經驗,其實父母親都知道彼此的矛盾會影響孩子,但是不知道影響在哪裏,或到什麼程度。而且在夫婦鬧意見時,往往氣昏了頭,忘了孩子有眼有耳又有心。而且這些感官可以穿牆而過,專門收集父母的怨氣。
因此,看到孩子的實際反應,對他們是當頭棒喝,讓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積聚多年的苦澀。
最有趣的是,當我們問孩子為什麼那麼介意父親不送禮物給母親,女兒說:「他說無聊!」我們聽不清楚,問她道:「誰說無聊,是媽媽嗎?」
女兒趕快糾正:「不!是爸爸說無聊!」
原來父親對妻子每一句責難的話,孩子都聽得清楚。怪不得無論他是多麼地寵愛女兒,女兒都不領情。對這小女孩來說,你沒有讓母親好過,她必會為她出氣。
如此一來,小女孩總是纏住母親不放手,形影不離。病徵出現在女兒身上,其實兒子也同樣地保護母親。當母親在不停要求丈夫不要老是「黑口黑面,呼呼喝喝」時,兩個孩子都有明顯反應,當時父親很不服氣,他說:「難道我是罵人精嗎?」
我以為孩子會為父親說話,沒想到青年人立即回答:「對!他就是罵人精!」妹妹也即時附和:「他是罵人精!」
父親無奈地說:「他們是三對一!」
我笑說:「你知道就好了!他們的確是同一『黨派』,你想接近孩子,就得讓他們的母親開心!」
這項評估尚未能解決女兒的身心症,但是起碼了解她的心病結在哪裏,讓我們制定輔導的方向。
由於這項評估手續繁複,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Carolina Gutterres Memorial Fund贊助了二十個家庭免費接受這項服務。家庭議會也特別與我們製作了一段家庭治療的短片,記錄了一個真實家庭的心路歷程,以供其他家庭參考。
很多讀者都問我,究竟每個故事怎樣發展?下文如何?這短片是我一部分的答覆,可以從家庭議會的網頁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tc_chi/edu/edu_family_therapy.htm下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