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王業不偏安 - 陳雲

2011年6月21日 - YAHOO新聞

上文講過,粵語書寫不單止是訂正粵字,粵字入文,而是要為粵文成立章法,將粵語語音、詞彙、語法及章法融會於通用中文和白話文學。這才是香港文化取得中華文化正朔之途,粵語書寫不要屈居於「三及第」戲謔語言、次文化民間語言,要成為大雅之天下通語。諸葛亮《後出師表》曰:「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香港要自治自立,香港的學士便要有志氣,懷抱天下,多讀古書、舊白話文學,會通古今,將香港的中文訂為中文的標準語和中文文學之大宗。

粵語文學有雅俗兩途,高雅文書與流行文化並行不悖。粵字亦然,近代民間之諧音字、新造字,除非引起歧義,大可與粵語本字並駕齊驅,敞開粵文的宏大世界。例如「佢」的造字合理,書體優美,通行多年,雅文可以寫回「渠」,與宋元白話看齊,俗文可以照寫「佢」。因為「渠」字乃借音,恐怕難以通行。本字「恁」與諧音新造字「咁」,都是諧音的借詞,並行無礙,由民眾選擇。「恁」字書法優美,而且除了虛詞之外,別無其他意義,民眾習慣下來,便可恢復本字。「睼」與「睇」,都是形聲字,古今之別,各有擅長。將「嚟」寫回「來」,筆劃少些,音轉而已,看來也不艱難。

新造字「冇」與本字「無」,倒要斟酌一番。粵語說「有」與「無」(俗寫為「冇」),後者音轉,俗讀為「武」,二者都是自足之存在(inherent existence)——「無」不是「有」的否定(negation),而是另有其所,另有其物。北方白話不說「無」,而慣說「沒有」,則寄生於「有」,文義欠自足。不說「無」而說

「沒有」,就是執着於有,偏袒於有。
從有無、是非、是否、異同的文話,變成有沒有、是不是、相同或不一樣(兩樣)的北方白話之後,回過頭來讀《老子》的道家哲學,語理上便很抗拒「有無相生」、「有生於無」的講法,以為是唯心論的怪話。古人讀到「有無相生」,可以坦然視之,因為古人講「無」,不講「沒有」。

粵字新造的「冇」,將有的中間兩橫劃抽空,「冇」是「有」的否定,「冇」寄生於有,違反了中文的語文哲理之中,「有」與「無」同屬自足存在、各不隸屬之深意,「冇」字變得膚淺了。

「為求一個字,撚斷幾根鬚」。訂正粵字,不能一味崇古尚古,也不能一味從俗同流,要用訓詁之學探究文意,再用現代語言學取捨精粗,使粵字可以傳承古人造字之王業,掃蕩蠻夷,雄視天下。當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過渡期間的安全做法,仍是建議本字,雅俗並行不悖,大家觀其會通。

1 則留言:

  1. 我個人不會粵語,更不知道有粵字,我出生于大陸內地南方一省,雖有地方方言,到無文字。中國地緣之大,終究使用傳承有序的方塊字促進個人,國家的發展進步。時下我個人到認為今天中國文化正統在于台灣,為台灣傳承的才是中國正統的文化,文字。香港和澳門被西洋人殖民過使得對中國文化上強加入太多西人文化而又沒有和中國文化融合。今天台灣有49年前後大批中國學術精英和國學大師由大陸移居,文化上是自主開放,將西學融入中華文化。從兩岸四地發行的郵票便可以看得出來,台灣的郵票最有中國文化的韻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