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 信報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其中一個極不相同的地方是:人們對遊戲的態度。
我們有句諺語︰「勤有功、戲無益」中國文化喜歡將生活及活動分成兩種:一種有益、一種無益,把遊戲當成無益的活動,而他們唯一可以接受的遊戲,是「益智」的、有「教育性」的遊戲。再開放一點的,也許可以接受無傷大雅、消遣性質的遊戲。但到最後,孩子還是少花點時間玩樂最好。所以,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往往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兩歲就入幼兒院學認字寫字,整個中小學,有空就去學芭蕾、繪畫、樂器或唱歌,宜動者則學游水、打球、甚至武術。往外地旅遊,也要參加遊「學」團,總之有嘢學,總好過去「玩」。
香港人什麼都加「玩」字——玩勤力、玩孝順、玩浪漫……就像美國人什麼都加個「do」字一樣,我想,這種語言運用或許是對不斷被逼「學嘢」、不許「玩」的反動及反抗。
西方有句話:「人生如戲」。這個「戲」字有兩個解釋:既可解作戲劇,也可解作遊戲。西方文化並不將遊戲跟教育對立起來,反而主張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亦無分有益、無益,也不分成人、小孩,整個人生都要「玩」,「玩」甚至比工作、事業、政治乃至愛情更重要。由是,西方可以發展出遊戲理論、博弈論,從遊戲得來的體會、分析,可以應用在人際關係、商業、經濟,甚至政治、外交、軍事、犯罪學……等等之上。看不起遊戲的中國文化,是產生不了這樣的學問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