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美國能安然度過長波寒冬嗎? - 徐天任

2010年7月13日 - 信報



《約紐時報》專欄作者Thomas L. Friedman:我一直相信美國政府是獨一無二的天才設計制度,即使庸才主政也不會出亂子……(I've always believed that America's government was a unique political system-one designed by geniuses so that it could be run by idiots……)。但在長波低谷,還需要優秀領導班子才可以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

Nikolai D. Kondratieff長波最大特色不在於他發現經濟盛衰大約每50年一個周期,而是他對於科技和創新帶動經濟復蘇的「預測」,經濟周期理論學者包括熊彼德大多同意1771年的工業革命、1829年的蒸汽機和鐵路時代、1875年的電力和重工業時代、1908年的石油和汽車工業,以及1971年的資訊和通訊科技突破性發展為五個歷史長波的轉折點。麻省理工教授John D. Sterman研究組設計的System Dynamics National Model(NM)也確認基本經濟發展形成長波,但NM的模擬分析並未輸入創意(innovation)的變數,Sterman因此認為,科技創新的出現是長波運行內生(endogenous)的果實。

而能源、交通運輸、通訊等各種劃時代的創意科技又每每在長波冬季經濟最黯淡無光的日子誕生,Sterman分析,在長波擴張階段,經濟快速增長,失業率低,公司盈利理想,政府收入穩定,社會各階層都享受着眼前的榮景,沒有人或企業多此一舉提出任何改動(if it works,don't fix it);及至經濟下滑,個別公司以至行業驚覺過去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再也不能持續,改革以求存的創意也就在經濟最惡劣時澎湃湧現【圖1】

影響行政決定

Sterman的1985年工作報告指出,R. Nelson(1959)及C. Eis(1969)統計發現,自從1895年以來,美國公司收購和合併活動在長波低潮最蓬勃【圖2】。他解釋,在產能過剩加上利率高企時期,企業已不能藉投資提高產能推動盈利增長,反而收購一些新興行業或與其他企業合併,卻可以達到分散投資和產生協同效應,鞏固加強企業本身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公司透過收購合併而壯大又會令市民不滿和政府擔心行業壟斷的出現,但經濟不景例如1894年,聯邦政府早於1890年通過的反壟斷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形同虛設,直到1902年經濟復蘇,政府才「徇眾要求」引用反壟斷法檢控並最後成功迫使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三大鐵路系統的控股公司,股東包括J.P. Morgan和J.D. Rockefeller等名人)分拆;又例如自1965年以來的30年,美國經歷了三次嚴重衰退、兩次金融恐慌,而失業率最高升上18%的環境下,雖然同時發生了工業史上最大型的企業併購,聯邦政府也不輕易提出反壟斷法使企業在艱苦經營下百上加斤。以上例子顯示企業生態與政府行政決定在長波轉折期間都會跟隨經濟環境改變。

事實上,長波周期經濟擴張與收縮階段都會影響政府政策。Kondratieff長波指出,產能擴張令資本尋找新市場及原料,會引致國際關係緊張。Sterman報告分析,在擴張初期,民眾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餘,會傾向要求更多公民自由和民權,並催生民粹主義,政府政策主要回應國民訴求;而擴張後期,外交政策則成為主導。到經濟轉壞,民權訴求便讓路給經濟訴求,激進的演變成1960年代西方多個國家此起彼伏的學生抗議活動和1980年代的保守主義潮流,都符合長波理論;至於最極端的例子是1920和1930年代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Sterman重申,長波是實質經濟結構和個人、企業以至政府決定多項因素互動內生的結果,在經濟蕭條的嚴冬季節尤其需要小心應對,經濟前景不明朗促使社會價值和政治價值轉變,而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際衝突釀成戰爭的歷史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基金經理兼經濟分析師Anthony Boeckh認為,Kondratieff長波是指經濟每50年一個周期擴張,因此長波理論的基本訊息是積極的,面對目前經濟衰退其實不應過度悲觀,另一個黃金歲月不出幾年即將來臨。NM把長波分為擴張(Expansion)、頂峰(Peak)、衰退(Decline)和低谷(Trough)四個階段,與經濟階段相應對的是革新(Expansion)、世界主義(Cosmopolitan)、保守(Conservative)和狹隘(Parochial)政治取態【圖3】,他在The Great Reflation : How Investors Can Profit From the New World of Money指出,美國現正面對1930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小心翼翼制定政策帶領國人安全度過經濟困境。

結構性失業惡化在長波低谷階段出現是十分危險的,美國超過6個月沒有工作的人數佔總失業人口由1970年的僅5%升至2000年的10%,再大幅增至2009年底的35%【圖4】,在職者收入又嚴重不平衡(Boeckh暗示經濟衰退一般人難望加薪但金融海嘯「禍首」投資銀行高層卻獲派天文數字的花紅?),在長波低谷,很容易會激起民怨和導致社會分化,民眾為了保護財富不受任何威脅,以及對經濟下滑造成的損失的忿怒,最易挑起社會激進思想和行動,前車之鑑是由1870年代伸延到1890年代初的長波經濟低谷,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歐洲興起;美國方面,在社會主義、極端主義、無政府主義分子的煽動下,多個城市的工廠和鐵路工人首次爆發激烈罷工。但徹底解決失業問題除了靜待經濟恢復增長之外並沒有其他立竿見影的可行政策。

必須維持低息

美國另一個問題就是財赤和債務災難式暴增,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快將超越100%並且看不到停下來的迹象,但Boeckh指出,財赤是稅收劇跌、延續救市措施以及增加例如失業保險援助等福利政策的反映,為了扶助經濟復蘇,短期內絕對有必要維持財赤抵禦通縮;他因此十分贊同政府早前全力拯救金融機構政策,Boeckh認為,若任由各大企業和金融機構骨牌般倒閉,對整體經濟造成的打擊更難以想像。他並不擔心債務高企會引發信心危機,Boeckh相信中國、日本以及其他持有大量美債國家也不希望美元資產崩潰「兩敗俱傷」的場面出現。美國二戰後曾面對債務佔GDP120%的困境,但民眾都理解這是戰爭造成的特例而並未引起恐慌,政府的戰後重建經濟政策深得人民信任,經濟也迅速復元,因此目前最關鍵的是聯邦政府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振興經濟政策,困難就在於未來五到十年長波仍在低谷運行,民眾又正努力去槓桿化,如何刺激經濟增長實在煞費思量。

Boeckh亦同意不能任由財赤和國債無止境上升,尤其是當經濟開始有起色時更應立刻着手處理,但長波尚未「轉季」,聯儲局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維持低息,減輕政府公債成本,同時加快企業信貸活動,並可舒緩家庭借貸壓力,為經濟復蘇減少阻力。雖然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已接近零,但他認為部分例如BBB級企業債券孳息然過高,未能有效減輕企業資本開支成本。

不過,在長波低谷階段要妥善處理高失業率、財赤及債務高企、避免雙底衰退等等極其棘手而每一步都不能出錯的難題,再加上只為本身利益不顧大局的政治游說團體的掣肘,需要一個高度政治智慧並得到國民充分信任的領袖才有望順利闖關。Boeckh指出,1930年代羅斯福總統在嚴峻的經濟狀況下推出的新政(The New Deal),便被近代學者批評延長了經濟衰退期限和加強了市場的震盪。況且政客的政治壽命在長波低谷都是短暫的,歷史證明絕少領導人能夠在經濟衰退中連任,奧巴馬政府有能力和時間帶領國家度過這個長波寒冬嗎?

長波理論.二之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