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 - 信報
港產大熊貓龍鳳胎已經快速成長至半歲,憨態可掬,天真可愛,暱稱「家姐」和「細佬」的兩姊弟昨天(十六日)正式亮相,海洋公園迎來興致勃勃排隊入場的遊客,親眼見證牠們瀡滑梯和盪韆鞦,咸呼有趣。香港的熊貓數量兩隻變四隻,加上中央添贈的新成員「安安」和「可可」,總計「一門六傑」,如何順勢發展「熊貓經濟」自然是城中熱話。
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表示,園區入場人次按年增三成,相信六隻大熊貓絕對能夠幫助促進人流和收入。他又說,殷切期待有更多新產品和活動,包括命名比賽和繪畫比賽等,會分階段進行以保持熱度。園方除了為「家姐」和「細佬」各築展館之外,日後亦會興建「大熊貓博物館」。關於命名比賽,現已展開,下月七日截止。
雖然入場人次按年增三成,由前年的二百三十六萬人次,提升至去年三百一十四萬人次,但海洋公園始終無法擺脫「旺丁不旺財」的窘境。園方去年十一月公布的業績顯示,由於缺少政府資助的五億七千萬元「重新審視資助計劃」,加上大額折舊,所以錄得年度虧損七千一百六十萬元。從疫情至今,海洋公園一直陷於財政危機,政府幾番資助仍未能轉虧為盈。因此,「熊貓經濟」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放在如何協助海洋公園恢復盈利。
六隻大熊貓作為吉祥物,當然是海洋公園的優勢,卻不是獨一無二的絕對優勢,畢竟周邊地區的深圳、廣州和台北等地都有大熊貓,遊客尤其是內地人未必有興趣專程來港觀看「國寶」。香港若要突圍而出,必須借力於具備新鮮感的文創產業,讓「港產萌物」僅此一家,升格為舉世無雙的文化圖騰,方可為熊貓經濟提供大展拳腳的空間。
龐建貽指出,現正以大熊貓作主題拍攝紀錄片,未來計劃製作漫畫,稍後甚至製作動畫。這樣的構思無疑方向正確,問題是作品可否收到宣傳效果,漫畫和動畫的形象又可否轉化為具備盈利能力的商業產物,需要精心策劃。
參考日本,該國最受歡迎的三個主題公園全部與文創產業有關。日本調查網站發現,大阪環球影城、哈利波特影城和東京迪士尼樂園包辦了海內外遊客喜愛度前三名。眾所周知,這三個主題公園的成功之道就是高度糅合賣座電影和動漫作品,吸引全球遊客包括大量香港人紛至沓來,說明了文創產業與旅遊業相得益彰。此外,位於日本愛知縣的吉卜力公園自從二〇二二年啟幕以來,人氣急升,公園的賣點是動畫大師宮崎駿筆下的文創產業,代表作包括《龍貓》、《天空之城》和《千與千尋》等。
香港不乏一流電影工作者,而且特區政府成立的電影發展基金多年來為業界提供資助,傑出作品所在多有,例如受資助的《毒舌大狀》創下香港首部本地電影票房過億元的佳績,海洋公園不妨尋求各方合作,推出圍繞六隻大熊貓說故事的電影或動漫。如果這類文創產業大收旺場,必可讓海洋公園甚至香港的整體經濟受惠。
日本另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是熊本縣政府設計吉祥物熊本熊(Kumamon),利用熊本熊的可愛造型號召遊客拜訪,推動本土經濟,隨着熊本熊的招財本領愈來愈高強,每年帶來逾一千億日圓經濟效益。熊本縣採取破格的行銷策略,商家使用熊本熊肖像,不收版權費,唯一條件是必須協助宣傳熊本縣,譬如食物商品,最少使用一種該縣出產的材料。香港大可借鑑熊本熊,好好運用六隻大熊貓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不但為海洋公園招納遊客,而且讓商家推出以其形象製作的周邊產品。
無可否認,很多人正為熊貓文創化努力,例如立法會綜合大樓地下大堂展出「PANDA GO!香港遊」一百五十隻大熊貓雕塑,主辦單位AllRightsReserved(ARR)設計並贈送本地專屬IP「熊貓香港親友會」。此外,旅遊發展局與港鐵合作,把熊貓形象帶入高鐵、南港島線及機場快線,並進一步融入金鐘站及海洋公園站等車站。這樣的努力值得鼓勵,唯盼更上一層樓,使得「熊貓經濟」日夜都繽紛。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