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 信報
未來3至4年本港私樓供應有幾多?最近一段時間,中原老闆施永青和前特首梁振英就此問題掀起論戰,卻僅屬茶杯裏的風波。若把鏡頭拉闊一點,未來幾年供應量到底是10萬抑或8萬伙其實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一個不爭事實,即在多屆政府「接棒」努力之下,本港住宅「供不應求」時代已漸告終,中長線樓市供需將會趨於平衡。從香港整體角度看,這當然是好消息,但當局也須慎防短期樓價跌勢太急而產生副作用。
據港府最新公布,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達10.7萬伙;按去年一手樓銷量約1.56萬伙計算,市場恐怕要7年才可消化這批供應,某程度上反映樓市短期內「供過於求」。然而,身為地產代理龍頭中原老闆的施永青日前撰文,質疑當局統計數字包含約2.7萬個貨尾單位,而該批單位大部分早於2024年或之前開盤,不應計入未來3至4年供應量,否則屬「重複統計」,將令市民產生「錯覺」,誤以為今後平均每年供應量高達3.6萬個,與現實差距很遠。
施永青此番質疑不無道理,打個比喻,假設一位男士今起4年平均年薪為50萬元,即總收入200萬元;但他兩年前借款100萬元予一個朋友,該朋友剛剛還錢。這位男士出席「相睇」活動時,若向女方聲稱「由今年起計4年內,我的總收入預計為300萬元」,嚴格而言他並無說謊,卻可能令對方「誤會」其年薪達75萬元(300萬元除以4年)。
不過,現屆特區政府及前特首梁振英相繼反駁施永青。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指出,當局的數據是針對「市場供應量」(而不僅是「落成量」),包含貨尾單位屬理所當然。梁振英亦指出,當局的統計口徑已沿用10年,施永青現在才提出質疑,並涉嫌「指鹿為馬」(混淆落成量和供應量),背後可能別有動機。
無論如何,施永青和梁振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卻僅屬茶杯裏的風波。若把鏡頭拉闊一點,未來幾年供應量是10萬或8萬伙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中長線而言,本港住宅「供不應求」時代已漸告終。
將軍澳填海建屋 等於5個第一城
舉例說,港府上周刊憲公布將軍澳132區和137區填海發展規劃,涉及約101公頃土地,可建約5萬伙住宅單位,相當於5個「沙田第一城」;相關工程預料今年底前動工,首批住宅最快2030年入伙。由於尚未賣地,這批住宅單位當然未計入當局的「未來3至4年供應量」數據,潛在規模卻很巨大,某程度上意味「未來4年之後的供應量」也相當充沛。
除此之外,還有東涌東站項目、北部都會區等相對成熟的最新規劃藍圖,涉及的潛在住宅供應量超過60萬伙(還未計「明日大嶼」),即使按照公、私營房屋「七三比」計算,私樓供應量亦將接近20萬伙。循此角度看,圍繞未來3至4年供應量「多兩萬伙,少兩萬伙」的爭論,相對上意義未必很大。
與此同時,據房屋局昨日最新公布,截至2024年底,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平均時間縮短至5.3年(長者更只需3.4年),較2024年第三季進一步回落0.2年,創2018年以來新低。由此可見,除了私樓供應充裕外,當局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也取得卓著成績;再加上「簡約公屋」等舉措,未來5年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8.9萬伙,年均供應量較10年前激增逾50%,基層市民可望愈來愈快「上樓」。
外圍政經不穩 防樓價短期急跌
事實上,自1997年回歸以來,本港歷經5任特首管治,土地及房屋供應政策也出現高低波折。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推出「八萬五」建屋大計,擬猛增供應以紓緩港人住屋困境,但「落藥」太重,兼逢亞洲金融風暴,引致樓市爆煲、經濟深寒。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於2002年祭出「孫九招」救市,把土地及房屋供應掐到極緊,直接埋下後來樓價爆升的導火線。
及至第二任特首曾蔭權執政後期,即2010年之後,當局才逐漸意識到中長線房屋短缺問題,遂着手增加土地供應,並於2011年恢復居屋計劃。不過,「搵地」和「造地」皆非一朝一夕,「土地(不足)問題」持續困擾本港十多年,經過後來的梁振英、林鄭月娥、李家超三任特首「接棒式」努力,到近年才開始見到顯著成果。
中長線而言,本港住宅將由「供不應求」漸趨相對平衡(除非人口出現突破性增長),整體而言實屬好消息。況且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僅約172方呎,在全球排名接近榜末,市民「住大啲」和「住好啲」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有「八萬五」前車之鑑,尤其在外圍政經局勢不明朗之下,當局也要慎防短期內「供過於求」令樓價跌勢過急,務須小心拿捏「砂糖」(土地儲備)和「糖水」(熟地)的供應節奏。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