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辨識「失敗預兆者」,測準新產品成敗 - 林松

2025年2月15日 - 信報

對公司來說,管理新產品十分重要,因為此舉牽涉公司發展成敗。但如何推斷新產品能夠屹立於市場,獲得成功?過往數十年的營銷研究強調,客戶反饋是整個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重要一環。客戶對「產品初步樣子」愈感興趣,公司就愈有可能繼續投資。此外,傳統觀點認為,產品在測試或產品推出市場最初階段,銷售量愈多,長期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這假設幾乎是每項新產品預測模型的基礎。

筆者利用大規模零售數據,在產品早期生命周期中嘗試對新產品的成功進行「預測」,我們發現了一個「嶄新」預測──新產品在某些客戶中獲得早期銷售成功,反而可能對產品的長期成功產生負面影響。換言之,這項研究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顧客會系統地購買最終失敗的新產品,我們稱這類顧客為「失敗預兆者」(Harbingers of failure),他們購買公司早期推出市場的新產品,顯示了一個產品將告失敗的強烈訊號,而購買愈多,產品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小。

研究結果帶有顛覆性

研究結果顯然挑戰了傳統觀念。未進一步闡述這項研究前,先扼要述說研究的採樣。我們使用兩個資料集:個人客戶層面交易資料樣本,以及商店層面交易資料滙總樣本。這兩個資料集均採自美國各地有眾多分店的大型連鎖便利商店,這些商店銷售美容、消費者保健、食品和日用品類別的產品。顧客經常光顧(平均幾乎每周一次),每次購買約4件商品,平均每件商品價格約4美元。

個人客戶資料涵蓋了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期間,使用該零售商的常用購物卡進行的超過1000萬筆交易,樣本為127925名客戶。商店層級的交易資料包括分布於美國中西部和西南部14個州的111家商店樣本中每種商品的每周交易總額。資料周期從2003年1月到2009年10月,有關將採樣數據進行客戶分組等細節和分析統計方法,不擬在本文詳述(有興趣讀者可參考筆者論文「Harbingers of Failure」),而集中闡釋研究結果,以及結果在管理與營銷方面的意義。

我們把新產品的成敗定義為,如果產品的最後交易日期(在商店層面的交易資料中),於產品推出後不足3年,便視之為「失敗」產品;反之,如果最後交易期多於3年,便視為「成功」商品。我們對成功的標準相對嚴格(產品必須在市場上生存至少36個月),是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扎實性,我們還從較短的存活期限作出研究比較。此外,也考慮了幾種可替代的成功衡量標準,包括「保留組樣本」(holdout sample)的準確性、新產品的市場份額,以及該產品在市場上存活了多長的時間等。

在8809種新產品的整個樣本中,有3508種存活了3年(12個季度),存活率為40%,與其他研究有關消費品市場中新產品的成功率也類似。

兩個方法區分顧客類別

既然「失敗預兆者」購買公司的新產品是新產品失敗的先兆,那麼,如何把這些「失敗先兆者」顧客識別出來?我們通過兩個方法。首先,是聚焦那些曾經購買失敗新產品的顧客。購買失敗與成功新產品往往展示出一種傾向性,亦即若客戶傾向購買失敗產品,他們購買的下一款新產品也更大可能失敗。從我們研究看到,購買健怡水晶百事可樂的顧客,更有可能購買菲多利檸檬水(兩者都失敗了)。相比之下,傾向購買成功產品(如Swiffer拖把)的顧客,更有可能購買其他最終成功的產品,如亞利桑那冰茶。

「失敗預兆者」首次購買新產品不僅具有豐富訊息,而且對於再次購買的決定同具啟發性。「一次性購入」是顯示客戶偏好的部分訊息,但如果客戶重複購買,則更可能顯示顧客有不尋常偏好,並且比其他顧客更有機會選購其他未來會失敗的新產品。顯然,「不尋常的偏好」意味是「小眾口味」。

第二個辨識方法聚焦於購買現有產品。這個方法有證據支持:經常購買失敗新產品的顧客,也很有可能購買「現有利基產品」(niche existing products,小眾產品)。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方法在識別出「失敗預兆者」方面同樣有效,而且無論使用哪一個指標,識別出新產品這些早期採用者,都可以顯著改善對長期成功或失敗的預測。

「偏好少數」(preference minorities)一詞之前由美國經濟學家Joel Waldfogel提出,用於描述具有不尋常偏好的客戶。近年運用「偏好少數」客戶來解釋在網絡銷售上某些產品類別的銷售成長。基於線下零售商傾向把稀缺的貨架空間分配給市場上的主流偏好,因此,偏好不具代表性的顧客,可能找不到適合其需求的產品,因而「偏好少數」者更有可能從互聯網上購買商品,他們往往也不問價錢。

「失敗預示者」偏好屬小眾

此外,「偏好少數」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觀察到與其他零售渠道相比,透過網絡購買利基商品具有更長的尾部(透過網絡銷售渠道使這些原來的小眾商品,給消費者在網絡上搜尋得到,無形中拉長了銷售周期,可以在銷售曲線上劃出一條長長的右尾)。

總結來說,研究發現,不同客戶群體早期採用新產品時,會發出不同訊號,並顯示產品成功的可能性。那些「失敗預兆者」顧客購入新產品,往往意味產品會失敗。如果這些顧客不僅採用產品,還回來再次光顧,那麼失敗訊號就更加強烈。此外,證據表明,「失敗預兆者」的偏好,並不代表市場上其他客戶,而他們購買「現有利基產品」則是另一種識別他們的方式。

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管理意義。顯然,並非所有新產品的早期採用者都是一樣的,對於某些顧客來說,採用新產品表明該產品更有可能成功。然而,對於「失敗預兆者」顧客而言,他們採用就意味該產品將告失敗。當公司利用早期採用來制定產品線決策,或作為產品改進過程的輸入時,區分這些不同類型的客戶非常重要。

作者為科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