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全民認識「拔罐療法」(一) - 范蕊

2024年11月14日 - 信報

臨床上常有患者詢問「拔罐療法」相關事宜,甚至鬧出不少笑話。譬如還未問診,先要求拔罐,卻對拔罐目的全然不知;亦或聽過見過,但對其功效、適用範圍、具體操作手法懵懵懂懂,誤以為拔罐治百病,或則只治療痛症。鑑於大家的疑惑,故寫此文,簡要介紹「拔罐療法」,包括其歷史發展、治療範圍、常見操作等。

「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手段,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稱「角法」。《五十二病方》指「以小角角之」,即用小獸角吸拔;隋唐兩宋時期,已有專門拔罐機構,操作手法有所發展,如唐代已開始用竹罐,以水煮竹筒法而獲得負壓;宋金元時期,由水煮藥罐代替竹罐。而「火罐」一詞,清代興起,以投火法、盛酒法多見,器皿主要為陶瓷器、銅器。我們現代使用的玻璃罐源於民國,隨着時代發展,相繼出現橡膠罐、塑料罐、抽氣罐等;操作手法更加多樣,從靜至動,結合閃火法、架火法等,且「走罐」已成常態。

《黃帝內經》藏象學說,認為人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將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器官聯結成一有機整體,故五臟各功能協調共濟,相互為用。「內屬五臟,外絡肢節」,內在病理現象會體現於外,同樣通過對外在肌表的手法操作,亦能影響內部臟腑氣血運行,「拔罐療法」即為臨床施術於經絡部位,通過對皮、肉、筋、脈、血的刺激,調動經氣運行,調節全身各部的功能活動,從而使整個肌體保持協調及相對平衡。當代我們常用方式是把拔罐與推拿手法互相結合,產生拔罐、溫灸、刮痧、按摩等不同作用。譬如運用閃火法直接把罐扣於肌表,令患者有溫熱感,類似溫灸效果,多用於風寒濕邪侵犯肌表經絡而痛之痹證;再如通過介質作用,在吸拔同時推動罐體,使之與皮膚摩擦並出痧,達到刮痧目的,這是將按摩手法融入其中,根據不同病情或患者體質選用不同介質,更增藥物療效。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