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瑜伽與中醫養生 - 伍懷璞

2024年8月3日 - 信報

瑜伽,不僅是一種崇健康、趕潮流的養生方式,其某些理論,更與中醫的養生學說不謀而合。今期,筆者請教了一些瑜伽導師,梳理出瑜伽與中醫養生的相似處。

瑜伽起源於古印度,於西漢末年,隨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後逐漸滲入中國傳統文化中,並與中國傳統的宗教、玄學、理學、養生術、武術等融合。古書《易筋經》、《天竺按摩法》、《婆羅門導引法》等,實際皆為印度瑜伽術。佛教的禪觀、天台宗的六妙法門等,均與瑜伽靜坐冥想相融通。

驚人相似

瑜伽與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及中醫理論有相通之處,尤其是中醫養生學。瑜伽某些理論和功法,與中醫理論中的以下五範疇,都有驚人相似。

一、遵循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古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關於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二者是相互聯繫統一的整體」,即人的身體活動,應遵循自然規律,來養護生命及煉養形神,從而達到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著名瑜伽經典《薄伽梵歌》認為:「瑜伽就是促使個人靈魂(小我)與宇宙靈魂(梵或大我)結合化一的手段」。

瑜伽修煉是實現冥想與體位有效的結合,瑜伽體式方法吸取動物的形與意,使人與自然界接近,以求自然與人共鳴統一,最終達到「梵我一如」目的。瑜伽體式法可以說是「天人合一」思想表達最形象化的身體表徵。

二、追求陰陽平衡

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平即平衡,秘是固守。也就是說,陰氣平順、陽氣固守而不發散時,人體就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陰陽失去平衡,身體就會生病,造成陽盛或陰盛、陰虛或陽虛。通過養生手段調和陰陽,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

瑜伽種類眾多,現最盛行的是以調息與體位法為主的哈他瑜伽。「哈」為太陽,即陽性能量;「他」為月亮,即陰性能量。「哈他」瑜伽意指陰、陽兩種力量的「結合」,它練習精髓是左(陽)右(陰)對稱、前(陰)後(陽)配合、動(陽)靜(陰)結合,同樣重視陰陽互補、平衡發展,從而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

三、重視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醫養生理論思想內容還包含道德修養,提倡「以德養生」的重要性,重視調攝情志、修養德性。在注重有形身體鍛煉保養的同時,更注意內在品德的修心養性,提升個人心理品質,作為增進個人心理健康的一種巨大力量,達到促進人體的健康。

瑜伽也非常注重道德意識的培養,認為個人充分的道德修養,是進行瑜伽修煉的前提。早在《瑜伽經》中就提及並認為,在瑜伽功之前,一個人必須要有充分的道德修養,否則,他的心是不會平靜的。這與中醫養生「重在養德」,是完全一致。此外,《瑜伽經》中一再強調禪定、入靜的重要,中醫也非常重視靜養,養元氣。

四、經脈學說相似

書載:「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人體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八脈的作用,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二是對十二正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內屬臟腑,外布於全身,將各組織、器官連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瑜伽有《三脈七輪》理論,認為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內在的能量系統,稱為靈體,它與醫學上人體神經系統密切相聯,它有3條經脈(中脈、右脈、左脈)、7個能量中心(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五氣(命根氣、上行氣、平行氣、下行氣、遍行氣)。

「脈」體內能量輸送的通道。「輪」為能量的中心,是人體經脈彙集之處,它們分別控制身體的某個特殊部位和某些內分泌腺體。可見,瑜伽的「三脈七輪」理論,與中醫經絡理論有相通性。

五、養生思想相近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形神合一」的統一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整體,如「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與神俱,不可分離」、「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若形神分離,人體也就死亡了。中醫養生方法強調「動靜結合」,即以動養形、舒筋骨、煉形體,以靜養神、養元氣、安臟腑,從而起到暢通氣血、舒展經絡、強身健體之效。

「瑜伽」意即「連接」,把精神智慧和肉體完美結合起來,即「身心合一」。瑜伽的鍛煉可分為健身瑜伽和靈性瑜伽兩大類,通過冥想法、呼吸法、體位法等練習功法,相輔相成緊密配合,以達到調身、調息、凝神的目的,才能達到瑜伽練習的最佳效果,使身心和諧統一。

(資料及部分相片提供:瑜伽導師Jonathan Ho)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