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 - 信報
過去10年,印度經濟受惠於親商和促進投資的政策,表現領先大部分市場,年均增長達6%。以名義美元計,2013年印度經濟位居全球第十,於2023年達到3.5萬億美元,升至第五位。
印度經濟迅速增長備受追捧,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不高,約為2500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雖然這數字已高於10年前約1500美元,但遠低於其他大型新興市場,如中國(12500美元)、巴西(10600美元)、南非(6100美元)。印度亦面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青年失業率上升及食品價格通脹持續高企。
印度目前擁有全球最多的14億人口,2022年已超越中國,而且其人口年輕,中位數年齡為28歲(中國約39歲)。然而,印度尚未從人口結構利好中獲益,政府未能為不斷擴大的年輕勞動力創造正式就業機會,受教育青年的失業率高企。此外,大部分年輕人未曾接受教育、就業或培訓。過去數十年,其中一個重要挑戰是將工人由低生產力的農業,轉移至製造業和服務業。在過去20年,雖然就業和經濟產出呈結構轉變,但農業在就業中所佔的比重依然高企。
勞動力未被有效吸納
對比之下,中國的增長成功源於1950年代的大規模土地改革,以及廣泛投資於知識和初等教育。1980年代,拆除集體農莊、農產品價格改善及農村企業家湧現,使改革步伐加快。快速城市化及以出口主導的製造業互相結合,農場效率提高,支持數百萬人由農村遷移至城市。大量人口在沿海工廠找到工作,這些工廠成功吸引外資,服務全球客戶。在相同層面上,印度的進展似乎受到挑戰,農村人口遷移至城市的速度較慢,許多人就職建築業、低生產力服務業。
在環球商品貿易中,印度只有小量佔比,但受其服務出口(而非商品)支持,印度進一步融入環球經濟。印度的「全球能力中心」(GCC)正在為國際企業提供更高水平服務,其中包括電訊、電腦和資訊服務、專業和管理諮詢服務等眾多行業。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資料,數字於2022年佔全球總數的8.1%,高於2014年的6.5%。這方面的成功不但顯示結構因素向好(尤其是擁有相對便宜及大量英語勞動力),同時反映了印度資訊科技基建和國內生態系統演變的近期進展。
當地政府已推行政策創造就業機會,並擴大製造業以吸收勞動力不斷增長。「印度製造」刺激了投資計劃,加強物流和改善供應鏈。然而,全球發生變化,科技進步使製造業更加以技能和資本密集為基礎,而非像過去數十年般以勞動力流程為主。對比中國成功經濟轉型、迅速吸收不斷擴大的勞動力,並成為主導製造商的時代,現時的世界環境早已轉變。
作者為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日本除外)核心部投資總監。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市場觀點。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