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星期一

復的哲學 - 岑逸飛

2023年12月9日 - 信報

《道德經》第十六章是老子哲學的精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他沒說觀復是觀些什麼,但說出觀復的準備工夫是「致虛極,守靜篤」;極和篤的意思為極度,而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虛寂清明,可免受外界干擾,不讓人的私慾活動誘惑,否則心靈會蔽塞不安。

看來靜坐有助觀復。但觀些什麼?先看這個「復」字。甲骨文像個城邑,兩頭各有出口,加上一個倒寫的「止」字,象徵行走。兩個出口即表示有往有來,所以《說文》釋「復」:「往來也。」往是前往,來是回來;前往是外求,回來是內返,外求會一窩蜂,很熱鬧;內返是走回頭路,愈走愈孤單。

復的哲學應該是重視內返多於外求,而走回頭路會走到哪裏?當然是我們的起步點、原始點,近乎如今流行所說的初心,佛家則說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用摩尼寶珠來比喻我們的真心佛性。宋代理學家則喜歡引述《易經.復卦.彖傳》的「復其見天地之心」,來闡述從價值的角度突出人在宇宙中的意義。

「復其見天地之心」是自求多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自我修德。但萬物殊途同歸,西方何嘗沒有此一想法;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哲學核心,正是主張「我們有能力療癒自己」的樂觀訊息。他認為活得自在,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本事,我們其實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富有,只不過因為忘記了自身具有什麼樣的力量,因此向外尋求。

另一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亦看出走回頭路後的重新出發,可讓人脫胎換骨;他說:「我們必須在能帶來幸福的事務上,讓自己勞動。」當然,這是自覺的勞動,並非強迫勞動。因此他雖然是快樂主義者,卻主張成就享樂人生需要努力,可惜人們往往找錯地方尋快樂,走錯回頭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