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 信報
沒有人不想自己買的那隻股票係咁升,或者投注在牠身上的那隻馬第一匹過終點。所以,除非有蘇東坡的智慧,否則個個父母都想自己的仔女成龍成鳳。久不久,就會有親戚朋友、新知舊雨問占飛個仔想入哈佛或者個女想入牛津的那份personal statement應該怎樣寫,以及面試的時候應該說什麼和怎樣說。
讀大學像搭飛機一樣,分頭等、商務客位和經濟客位。兩者最大的分別是,大學的等級制度 (hierarchy)嚴格得多,不是只要肯畀錢就可以升呢。今時今日,只有最天真──或者最清醒,視乎你的觀點與角度──的父母才會相信,最重要的不是讀那一間大學,而是抱什麼心態去讀大學。他們的共識是,孩子在那裏畢業,就會被當成什麼人看待。
的確,人的個性、能力和身份是可以由社會建構出來的。那一間大學肯收你和畀個學位你,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將你說成了是什麼人。社會學家稱之為大學對其學生與畢業生的「界定能力」(defining power)。其實只要間大學夠出名,你不必在那裏畢業,只要讀過,也會變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微軟的蓋茨和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永遠會在哈佛退學生(Harvard dropouts)的英雄榜上名留青史,其道理在此。
大學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成功闖關、得到名牌大學的青睞,於是發展成一種「家庭工業」(cottage industry)。所謂知己知彼,家長要幫孩子考入他們心儀的大學,必須了解大學的收生政策 (admission policy)。要知道的,不只是大學想招收什麼學生;還要明白它硬起心腸要拒於門外的是什麼學生。
這點很關鍵。名牌大學之所以是名牌大學,不是因為它教出最好的學生,而是因為它收最好的學生。它們的座右銘是:If you want to graduate winners, you have to admit winners。換言之,決定不收那一類學生,跟收那一類學生同樣重要。
報讀名牌大學是一個遊戲,家長想贏,便要明白它的潛規則。與其去聽那些所謂專家講座,我建議你去買本社會學家Jerome Karabel寫的The Chosen細讀。這本書開宗明義,講的就是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怎樣用「極具辨識力」與「頗有歧視色彩」的收生和排外政策,去建立和鞏固它們的名牌大學地位。
鵲巢鳩難占
作者指出,創辦初期,這幾間大學本着英才教育 (meritocracy)的宗旨收生,而界定英才的最重要標準就是學生的學業成績。結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讀書最叻的猶太人佔了這些大學的一年級生超過20%。反而那批WASP校友──他們有權有勢有影響力,多是新教徒和北歐後裔──的兒女卻多數成績欠佳,只能望着大學的校門輕嘆。為解決這個「鵲巢鳩占」的危機,美國的長春藤聯合會大學重新界定何謂英才。它們開始制定綿裏藏針的收生政策,以識別申請入讀學生之中的「不受歡迎分子」(undesirables),又細心評估可以顯示出他們背景與教養的「指標」,例如衣着、口音和言談舉止。
到今日,所有申請人都要提供照片和推薦信,又要寫personal essays。男申請人的「男子氣」(manliness),包括領導才能和體育成績,與女申請人的「女性氣質」(femininity)變得愈來愈重要。大學的收生政策這樣一變,就連以前社會崇尚的英才制度與菁英主義也受重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