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面對貿易壁壘,中國電動車「以夷制夷」

2024年9月5日 - 信報

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以中國「產能過剩」為由,先後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引起不少紛爭。西方陣營築起貿易壁壘的動機是保護自己的汽車工業,然而,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歐美「搬石砸腳」的問題陸續浮現,例如德國福士汽車集團(Volkswagen,內地譯作大眾汽車)旗下的CUPRA品牌有可能被迫消失。

CUPRA汽車在西班牙設計,所屬的電動車型號Tavascan則在中國製造,無法轉移至其他地方生產。CUPRA行政總裁Wayne Griffiths表示,倘若歐盟落實向Tavascan加徵百分之二十一點三關稅,公司將無法實現明年歐盟規定的減排目標,面臨巨額罰款。那時候,整個品牌都有倒閉危機。

莫說CUPRA受累於歐盟對華關稅,母公司福士集團亦困難重重,正在首次考慮關閉在德國境內的工廠,原因是經營非常嚴峻。今年四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表明,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認為此舉將引發貿易戰,威脅在德國的就業機會。

西方陣營之中,懂得明哲保身的是英國,迄今採取不跟風的避戰策略,沒有向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政客新聞網歐洲版以〈西方對中國汽車徵收關稅,英國卻避而不戰〉為題分析,英國靜觀其變,醞釀替代方案,避免點燃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損害自身經濟和環保目標。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數據顯示,由於廠商調整生產線以製造電動車,二〇二四年上半年英國汽車產量減少三萬四千輛,比二〇二三年下降百分之七點六。此外,新上台的工黨政府堅持,二〇三〇年起為了達成環保目標,禁止銷售傳統汽油及柴油新車。換言之,英國未來幾年需要進口大量電動車,如果與中國就着關稅問題爆發貿易戰,有害無益。尚有一點很重要,英國憂慮中國報復,損及該國其他產品銷售至中國。

英國不蹚渾水,自然成為中國電動車的突破缺口。比亞迪歐洲和美洲業務執行副總裁李珂表示:「英國可迅速成為下一個電動車普及率非常高的國家。」德國施密特汽車研究公司創始人Mathias Schmidt估計,英國將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增長的「主要催化劑」。

中國電動車還有其他銷售渠道,挪威不是歐盟成員,該國設定二〇二五年底開始只賣零排放車輛的目標,可以成為中國電動車的切入點。除了着眼於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以外的市場,中國與西方陣營周旋之時亦不妨提出雙贏方案,藉此說服對方撤銷或降低貿易壁壘。

西方忌憚中國車企,歸根究柢是中國擁有最強勁的價格優勢,能夠擊敗西方大部分競爭對手。為免矛盾惡化,中國車企可以考慮更加積極在海外設廠,協助提供就業機會,並且增加當地稅收。事實上,吉利汽車已於歐洲國家瑞典、荷蘭和比利時等地設廠,奇瑞汽車正在為意大利設廠一事展開談判,比亞迪同樣打算與意大利合作,已經部署設廠的是匈牙利。尤其饒富興味的是,購入英國MG品牌的上海汽車可能回歸英國設置生產線。這樣的做法值得鼓勵,其他中國車企不妨見賢思齊。

中國車企在海外設廠,不但惠及當地經濟,從而減少政治上的摩擦,而且有機會進一步突破西方的貿易壁壘。試問,歐盟加徵關稅的措施適用於中國車企在歐盟國家生產的電動車嗎?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今年四月訪華之時表示,此行重點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與中國政府溝通,這些問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生產商構成了威脅。耶倫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鈎打算,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

所謂產能過剩,也許是偽命題,但若要消除西方的偏見與藉口,中國車企正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除了先進軍一些本身沒有太多汽車工業的國家外,在當地設廠振興當地經濟,亦不失為四両撥千斤的高明招數。既然耶倫要防止全球經濟失調,那麼就不該阻礙中國車企擴大版圖全球化。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