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星期三

先買後付高速增長衍生風險 - 王兆宗

2024年7月24日 - 信報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簡稱BNPL),顧名思義,是指消費者於購物時可以先買入商品或服務,並在未來指定的限期內分期付款。若在還款期內按時清繳到期金額,便可不用支付任何利息或手續費。對比起信用卡分期付款,BNPL的申請手續較為便捷,且信用要求門檻較低,能短暫減輕消費後對現金流的負擔之餘,其軟性信貸報告查詢更不留痕跡,深受年輕一族或是收入不高的人士歡迎。

可能不少讀者都曾聽說BNPL的概念,又或曾使用過BNPL服務,在數年前有BNPL平台嘗試進軍香港,但最後黯然離場,原因為香港是一個信用卡滲透率高、幾近飽和的市場,部分在港的信用卡都有為指定類型的消費提供回贈及限時優惠,甚至為指定商戶提供免息分期,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些回贈及折扣優惠比BNPL所提供的便利更為吸引。BNPL在港的客群較細,大部分BNPL公司已選擇退出香港市場,現時由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信用卡及分期服務依然是本地主流支付方式之一,受傳統金融法規監管,與海外的BNPL概念有所差別。

年輕用戶為主 違約率飆

放眼海外市場,BNPL自2019年起快速冒起,在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地廣泛應用。BNPL因網購興起而應運而生,新冠疫情期間亦成為其增長催化劑。按國際結算銀行(BIS)的統計,全球應用BNPL的商品交易額於2020起至今翻了數倍至近4000億美元,全球的活躍用家近3.6億。在電子商務強勁、通脹較高的發達國家,BNPL的滲透率更為廣泛,有統計指出,25%美國人使用這種消費模式,較前年及去年的12%及17%持續提升,預期未來BNPL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海外BNPL平台的收入並不是來自消費者,而是售賣商品的商家,即BNPL平台向商家收取手續費,以補償當中消費者的信用風險轉移。

通過分期方式,客戶有意無意地增加消費,商家可以乘機提升定價,調高銷售轉化率,從而推動整體業績。全球最大BNPL平台,自2018年以來一直無法實現盈虧平衡,其運營成本(包括行銷和技術成本)高昂,近年信貸損失亦飆升,加上虛擬銀行和科技巨頭進入市場導致競爭加劇,此等因素均影響相關平台的盈利能力。最大5家平台的平均資產收益率(ROA)由2018年的0至10%惡化至近年的-10%至20%,BNPL平台的營運模式在如此高息環境下受到很大的考驗。

BNPL為消費者帶來便捷的支付選項及信用借貸,但其經濟影響仍未被認知。據統計,BNPL使用者的典型特徵似乎具有較高風險:用戶群體普遍年輕、收入不高、信用狀況有待提升,他們使用該服務的動機可能更多是出於資金周轉的需求,而非良好的財務管理。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特別就BNPL深入調研,發現用戶在美國平均負債更高,信用評分也較低,就不同信用產品數據來看,BNPL群體的違約率顯著高於非BNPL群體。隨着2021年應對新冠疫情的政府刺激措施停止後,BNPL貸款違約率顯著激增,而信用卡貸款違約率卻未出現這種情況,前者的違約率幾乎是後者的4倍。由於BNPL相關的債務不會反映在個人信用紀錄中,這種資訊落差可能會導致消費者透過多個BNPL平台過度消費及借貸,而未察覺到自身的財務風險。

隨着BNPL違約率逐漸提升,其帶來的「幽靈債務」對於經濟來說是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問題。當中有機會令許多中低收入消費者未能感受到因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也造成財務風險。隨着這兩年美國高通脹和高利率的大環境下,疫情期間累計的積蓄耗盡,就業市場開始放緩,BNPL所衍生的「幽靈債務」問題將逐步浮現,實際家庭總債務水平高於華爾街及美國聯儲局的認知,美國經濟強韌性或許受到挑戰。

「幽靈債務」逐步浮現

現時適用於美國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之傳統金融法規不適用於BNPL,最近有些歐美地區的監管機構開始修改監管框架,把BNPL納入監管範圍。此類修正案旨在避免不負責任的貸款行為甚至是不透明的審查機制,以確保消費者免受不理性的過度消費而引致債台高築。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今年5月發布了一些解釋性規則,將BNPL重新定義為信用卡服務,BNPL平台必須提升部分服務水平,與一般信用卡公司看齊,當中包括為消費者處理交易爭議、及時的退款安排及定期賬單服務等。未來針對BNPL的法規有望進一步完善,如信用借貸紀錄適當的共享,以達至合理的信用審批行為。

雖然修訂法例及適度整治將為BNPL帶來短期陣痛,同時亦可望成為行業契機,令BNPL平台完善現有流程,繼續為客戶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撐消費的同時不至於令個人債務問題無序擴張。預料當地的監管機構會加強相關的監管措施,提高民眾對BNPL的風險意識,做到防患於未然,令有關債務問題不會對整體經濟帶來重大衝擊。

中銀香港投資管理總經理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