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從錯誤中成長 - 趙珊瑚

2012年8月25日 - 信報

錯誤,犯錯,跌倒,這些字眼似乎不太令人鼓舞,也許是因為「錯」這個形容詞被認為太過負面因而不受歡迎。或許我們的腦海已深深被烙印,錯和失敗是掛上等號,但往往一個人在成長甚至乎生命中,「錯」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但為何人總是喜愛與事實鬥爭呢?或許是要求高,又或許是在我們的教育當中,「錯」似乎是一件不值得高興的事。

記得在讀書時期,每一次的考試、測驗或交功課的時候,老師總會用紅筆圈起或畫成一個大交叉來指出錯的地方,好像要把錯這樣問題大大地放大才能心識。但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當看到這些被紅筆串起每一個圈圈,和那些交叉狠狠地劃在試卷或功課上的時候,其實那一刻的心情真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因為知道每一次當媽媽看見這些紅色符號的時候,她的反應一定會是好像我做了一些很錯的事一樣,最終結果就是屁股開花。

說話可帶鼓勵性

除了家長的反應外,還有最記得的是,老師會在班房上大大聲地把小朋友的名字讀出來,接着就是宣布閣下的分數及答錯了多少題。外表好像一個很善意的面孔,告訴你:「你錯了幾題呀?下次畀心機啦。」但是這個的重點聽起來似乎非在「畀心機」上,而是在你錯了多少,感覺是頗為負面的。或許是因為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孕育下,錯這個概念的確是和負面的感覺掛鈎了。

當自己成長後,再回想起昔日老師的教導方法,不期然會覺得其實老師可以用一些更積極更有鼓勵性的說話,例如:「你今次答對的有七題,還有其餘的三題你可以看看怎樣改善。」等等。這樣聽上去學生的感受不是會更好嗎?不是能夠更積極嗎?不是能夠對自己更有信心嗎? 若然我們能從人類成長的自然定律中出發,去看看我們從嬰兒時期是怎樣成長的,或許我們會發現錯、跌倒再起來再試,其實是成長的一部分。

自信心被扼殺

嬰兒時期學翻身是第一步,坐是第二步,爬行是第三步,而學好一步一步地慢慢行是第四步, 當掌握了「學行」的技巧時候,學走乃是第五步,其後當然有更多不同階段的學習。當嬰兒由學爬到學行的過程裏大概是差不多一年吧,這過程中當那嬰兒坐姿出現不穩或從學行中跌下來的時候,當中或多或少也聽到父母是這樣說的:「畀心機再來過吧,你做得很好,再試過啦,你一定得㗎。」但是絕對不會聽到父母會這樣說:「這樣行是錯的,你這樣跌低是無用的。」不知何時開始,這樣溫柔及鼓勵的聲音在那不知不覺間漸漸消失,而換來的是直接的指責,那顆無畏無懼的自信心在每一次的指責下也漸漸地被捏碎了。

記得女兒開始學英文作文時,她所有串錯的生字或句子也沒有被修改,而我只是嘗試去辨明白,原因是不想透過指責而令她的自信心被扼殺,反過來想她盡量放膽嘗試,寫出自己心裏所想的,從而穩固地建立自信心,因為我相信光是指責錯處只會令人氣餒及變成負面,反而從鼓勵當中再作糾正,才能加強學習的動力。我覺得她願意嘗試其實已經很值得鼓勵。其實錯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因為每一次的「錯」也是經驗,我們如果能夠用另外一面去領悟怎樣能夠從錯中學習,相信可以改變「錯」這個不被喜愛的概念,從而在當中學習。若然沒有了錯這經歷,又怎能學得更好?

作者為心理治療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