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通識即是Make Sense - 黃明樂

2010年8月24日 - 信報

教育中心百餘呎的課室內,六雙眼睛等着我發辦。

今天要講的,是新高中通識科的第四個單元「現代中國」,亦即是由1949年立國至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一段歷史。

我問同學,對此有何認識。「老師,我中史很差,別問我。」「學校未教。」「好深。」「什麼都不記得。」

反應如此,我其實丁點不意外,想當年,自己何曾喜歡研究歷史了?「好吧,那先來玩個遊戲。」

六個同學,分為三組。在第一組中,我對甲說:「幻想你是個農夫,一家十口等着你養。可惜連年天災,收成極差,你天天發愁日子如何過。」

接着,對乙說:「你是個貪財無良的大地主,對農民開天殺價收貴租。若對方交不出,就要把收成全數充公。」

然後,我按着他倆的肩膀,眼睛直視他們凝重地說:「這一天,正是收租之日,試幻想會發生什麼事,用一分鐘呈現出來。」

你猜結果怎樣了?

殺氣騰騰的地主大踏步進,農民發抖後退,退到牆角俯首哀求,地主寸步不讓。農民雙膝一跪,聲淚俱下求情起來。地主不為所動,還恐嚇要把小孩捉走當奴隸,農民老羞成怒發窮惡反抗,一輪糾纏下,毫無防避的地主,竟被打死了!

輪到第二組,甲乙二人各自分配到一塊大小相等的田,每天同一時間齊齊耕田,收成全歸公有。每天幹活後可到飯堂拿取一模一樣的飯菜果腹。然後,我又按住學生肩膀說:「幻想你們就是這兩個農夫, 演變下去會怎樣?用一分鐘呈現出來。」

結果,不難想像吧。其中一人開始偷懶,另一人投訴不果,因為懶人仍然有飯吃,於是勤力的索性也懶起來,最後大家都不生產,飯堂的飯愈來愈少。

第三組了。照舊耕田,但今次收成的一半上繳,另一半據為己有。結果,同學拚命耕作,最後一個發了達,一個過勞死了。

然後,我再請同學幻想多年後的光景。他們的演繹,是這樣的:

多勞多得的,累積了財富,生活舒適多了。搬進城市,住大屋,聘了傭人。他們對傭人呼呼喝喝的態度,跟當日地主對他們的,沒有兩樣!

幾輪下來,我問同學:「遊戲跟現代中國有何關係?」今次,各人都搶着答:「歷史上的也一樣?」 「剛才不都說不懂中史麼?怎麼現在又懂了?」「估估下……估出來的。」

估估下估出來的。通識,就是這麼一回事。同學不用念過中國歷史,但必須懂得用常理推斷人性。能夠令事情「make sense」,合理地解釋和推論,也就能夠掌握通識了。

當然,老師最後會向同學解釋,這些事件,都是有名稱的。例如叫作「鬥地主」、「共產主義」、「大鑊飯」。名稱新鮮,道理卻老掉牙,常人都可以想出來,又有何難了?

當然,同一個方法,用於不同學生身上,深淺程度也有別。對小學生來說,能夠認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已很足夠。

但對高中生來說,老師當然希望同學清楚,每種主導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社會背景去催生的。沒有地主年代的民不聊生,就沒有對共產主義的嚮往;沒有共產主義下人性的疏懶,就沒有跟資本主義無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出現;到了今天貧富差距極大,資源再分配的訴求又熾熱起來;所有發展,都是環環緊扣的。

對一個議題的掌握,多少看天分,但只要不偏離「合理推論」的大原則,通識丁點不難,又何足懼?

*「生命通識」逢周一至五由名家輪流執筆:周一李焯芬、周二黃明樂、周三劉天賜、周四岑逸飛、周五平路,與讀者分享識見及生活體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