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香港人的欠缺 - 鄧永鏘

2010年9月17日 - 信報

1. 如果天堂有一隊交響樂團,我相信十成十會是Berlin Philharmonic。

2. 我由十五歲開始已經崇拜此隊交響樂團,因為他們玩音樂的水準鶴立雞群。

3. 他們上次來香港表演時,很糟糕的是我不在港,所以沒有機會去聽。

4. 但他們每年一次在德國的演奏,我會特別抽空去捧場,聽出耳油。

5. 上星期我一邊做踏車運動,一邊收看Berlin Philharmonic在亞洲訪問時的紀錄片。看到他們訪問北京、首爾、上海、香港、台北及東京的情況。

6. 我希望任何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士都睇睇此套紀錄片。從中了解什麼是文化的高潮。

7. 換句話說,他們每次的演出都是超人的表演,達到最高的境界。一百人一齊共同創作聲音出來,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8. 全套紀錄片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當Berlin Philharmonic 在台北表演完畢,從音樂廳走出來歡迎在外面收看大電視的幾千觀眾(因為買不到票)。觀眾群中多是年輕人,非常興奮地拍手掌,不知情者會以為他們正在參加一個頂級的表演!

9. 此紀錄片令我聯想起香港人欠缺對音樂的熱情、沉迷及好奇心。

10. 我可以告訴別人,台北是一個差不多不用真真正正去的地方,沒什麼特別,而蔣介石是一個在近代中國歷史冇脊骨的人。但在文化豐盛及保留傳統方面,台灣人較香港人優勝!

11. 香港人忙於搵錢,因此忽略了很多中國文化。

12. 為什麼我要提出香港人忽略很多中國文化一事呢?西九已經討論了十多年,每次都是由上睇落去,例如如何去建造博物館、展覽館等等,永遠沒有由下睇上去,由培養觀眾方面做起點,去了解我們怎樣在香港培養對文化有熱情的人,如何在教育方面下些工夫,教育年輕一代去認識靈魂方面的感受。

13. 若放棄靈魂方面的感受,我們永遠享受不到真真正正的人生樂趣。

14. 我覺得香港的有錢人很悶,因為欠缺了精神寄託,沒有幻想力,沒有靈魂。

15. 上星期我專程去屯門睇西九展覽,忽然間我較以往更為擔心,如何在西九建成之後培養出真真正正好的觀眾?

16. 特區政府人員常常提出香港每年有三千萬個訪客,差不多65%來自國內,西九管理局有把握可以吸納觀眾。

17. 但是我的顧慮是香港七百多萬人口,如何可以接觸及欣賞多些文化節目呢?

18. 我們在自己的地方創作多些文化方面的作品。改善生活質素,不是指經濟方面而是指文化方面。

19. 我覺得西九最大的顧慮是在軟件方面,例如節目策劃、博物館的收藏品、將來有什麼中國的大戲及西方的戲劇,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20.很幸運地,現任西九的行政總裁 Graham Sheffield 以前是Barbican 的 Artistic Director,他首先策劃節目的安排,這需要2至3年或3至4年的時間。

21. 就算Graham Sheffield 做好佢份工,最大的顧慮是香港人的修養。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充滿熱情,不是說他們只是崇拜Berlin Philharmonic,是崇拜人的靈魂。

22. 我對西九是次的展覽感到有點兒可惜,因為沒有提醒參觀者每一個模型裏面的內容。到現在沒有人可以解釋給我知什麼叫M+?劇院內做什麼節目?大的表演廳(可容納幾千人)又做什麼表演呢?

23. 如果能提供多些有關的資料,相信參觀者較能欣賞每一個模型的目的。我知道很多人會說今次只是提供概念,無須顧及細節等問題,但我覺得細節比概念還重要。

24. 至於此三個模型,我覺得沒有將香港的天氣計算在內。全年只有三至四個月的時間(10月至1月)可利用空曠的地方,其他的日子不是下大雨、打風,就熱過熨斗,不可以在外面逗留!所以在設計上欠缺了應有的設備,令人難以理解!

25. 十多年前Norman Foster 所設計的西九圖則包括有蓋的天篷,是非常好的概念,當下雨時不致變成落湯雞!很可惜如今的圖則已刪除了此概念!

26. 我不相信這三位著名的設計師沒有將香港的天氣作為考慮因素。因為香港人很奄尖,大廈與大廈之間建有冷氣走廊連接,購物商場冷氣開放!而西九的面積龐大,由A去B去C都大有問題。我留意到這三位設計師的身形瘦削,起碼Foster 及Koolhaas都非常fit,他們可能沒有顧及肥胖的人在香港天氣下如何在此面積龐大的西九文化區內走動!

27. 如果此三個模型說是給香港人畀意見,我就覺得荒謬!因為香港人不知道西九董事局如何去測量香港人對諮詢的深度。

28. 說到最後,除非香港人表明鍾愛哪一款設計,是次的諮詢對我來說只是浪費時間,到最後還是由董事局決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