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直升機父母 - 李維榕

2010年8月13日 - 信報


每年回到北美洲,都會發現一些新的流行名詞,今年所流行的,就是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

何謂直升機父母?就是那些不停觀察着孩子所有活動的父母;他們像直升飛機一樣,在你頭頂盤旋,又隨時準備降落,尤其喜歡在孩子就讀的校園探索。

直升機父母,是老師們的大忌,他們的過分參與,往往造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阻礙,讓老師很難有效地處理學生的行為。因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老師要面對的並不只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家長。

這是一個奇怪的發展,北美洲一向極度重視家庭參與子女活動。曾幾何時,家長的介入,變成一個讓人頭痛的新文化現象?

缺乏冒險精神

心理學家 Neil Montgomery 最近訪問了三百名大專學生,發現那些來自直升機父母家庭的孩子,遠比其他孩子較為焦慮、自我中心、難於接受新事物,並且缺乏冒險精神。

這項研究發表後,各大電視台及雜誌都有大幅度的報道。一時間,父母的過分監管、過分保護、過分參與,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討論焦點。

其實直升機父母這個名詞,早在1969年一本暢銷書 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 中就出現。書中一名年輕人,形容他的母親在他頭頂上轉來轉去,像直升飛機一樣。

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這個形容詞才在 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一本著作中成為專有名詞。近年來,更成為攻擊過度活躍父母的一種標籤。

北美洲是個崇尚親子教育的土地,從教育制度到社區活動,都強調父母參與的重要。只是物極必反,社會學家 Margaret Nelson 做過一項探討美國父母教育子女態度的研究,發覺愈是中產階級的家庭,愈是過分保護孩子。並且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作高度監管,這些父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安排所有活動;孩子的生活,就是父母的生活。

有位母親甚至假扮女兒去參加入學試,因為她不相信女兒自己的能力。

這些父母不知道,他們的過分投入,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不知不覺地把兒女的能力廢掉了。

Nelson 的一本新書 Parenting out of control 可譯作《親子親過龍》,談的就是這個狀況。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可參考下列幾個準則:

1. 你有沒有每天都打電話找你寄宿在校舍的孩子?

2. 你有沒有不斷找學校職員交涉孩子在學校的活動?

3. 你有沒有為孩子準備功課或研究資料?

4. 你有沒有牽涉孩子與同學間所發生的糾紛?

5. 你有沒有當孩子的私人秘書,為他安排約會或撥電話叫他起床?

6. 你有沒有多過一次為孩子的分數向校方訴不平?

7. 你有沒有為孩子選擇課程?

8.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你是否感到十分不安?

當然,以上的例子都是針對大專院校的年輕人。其實,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往往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突然發生的現象。而且什麼是過度參與,也有各種文化因素的考慮。如果以上述的準則為標準,那麼大部分中國父母都是超級直升機。

在美國供讀研究院的侄女對我說,已經是醫學院的博士生,仍然要不斷提醒母親,千萬別帶着香噴噴的中國飯菜到宿舍大門口高聲喊着她的小名。她母親也是飽學之士,只是不知何故,一想到女兒也許很久沒有米飯下肚子,就會不顧一切。

而且即使母親忍得住手,其他家中長輩也會推着她走。

改革教育制度

很多學者指出,直升機父母其實是大社會文化的一種產品。因為長期以來,大社會的文化意識,都是提倡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和發展,任何把孩子獨自留在家中不加監管的父母,都會備受社會的指摘。連法律制度,也理所當然地偏幫特別投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在爭取撫養權的官司中,愈是積極投入的父母,就愈有機會獲得勝算。

社會道德理念的一種潛移默化,結果就養成如此一條大恐龍!一種親子也瘋狂的現象。手提電話的普及,更為母親和孩子之間創立了一條剪不斷的「臍帶」。

現在美國、英國及北歐一些國家,都在考慮改革教育制度,甚至以立法方式應付這些直升機父母。日本也有一些研究,稱他們為「怪獸家長」,特別針對那些不講理的學生監護人。基於有女教師不堪被「怪獸家長」疲勞轟炸而自殺的事件,大阪市於年前甚至製作了一份應對手冊,可見教師們對這一類家長所產生的恐懼。

日本的例子也許有點極端,這種處理方法也許會造成校方與家長間產生更大分歧。但是究竟家長的參與,怎樣才算是適當?應以什麼為標準?這實在並非一個容易定論的問題。

不可少一點道行

從家庭發展的理論看來,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更慢一點放手,有些父母甚致一直都不能放手。我的母親步入老人癡呆症途中,仍然以為我晚上出門會迷路,不知道天氣轉寒要加衣,總是一次又一次提醒。

學會在不須加口時不加口,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學問,少一點道行都辦不來。但是如果單是這樣就造成孩子的種種問題,卻怎樣也說不通。

孩子的成長,有很大部分是學習怎樣保護自己的空間,讓父母不能隨意闖入。這是一個父母與子女都要互相學習的過程。父母有政策,孩子也會有對策。

問題是,有些過於密切的家庭,這個過程沒有發生,因為父母與子女成為一體,很自然地,孩子就會失去自我發展的成長機會。

為了針對這些過分緊張子女的家長,有些學者又提倡一種慢動作父母 (Slow Parents) 或優閒父母 (Idle Parents) 的理念,返璞歸真,讓孩子自由發展,讓父母與子女重新發展適當的個人空間。

只是無論哪一套理念,都有適得其反的危機,因為教育子女並非只憑理念,甚至不能單靠愛,那是一個千絲萬縷的過程,只能祈求它有驚無險。但無論你多着急,都要接受孩子雖然是你的骨與肉,但畢竟是另一個個體,一個要有自己思考及自我經驗的生命。

怎樣協助孩子成長?不單要有一起成長的父母,還要有個成熟的教育制度。否則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夾在中間的仍是孩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