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從消費到學歷 - 占飛

2013年7月19日 - 信報

何謂「過剩」?經濟理論總是眾說紛紜,不可能為「過剩」下一個舉世皆準的定義,因為首先要弄清楚何謂「均衡」、「非均衡」、「失衡」等概念;在「消費過剩」的社會裏,購物行為並不是理性的選擇,如近日報刊上汽車廣告大增,有可能是由於日圓貶值而造就了日產的汽車大翻身,也可能是由於業內的惡性競爭,因而出現超低價出車(只需兩三千元)的促銷手段。

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有多款汽車型可供選擇,往往說不準最終選擇的因由,買了某一牌子的某一型號,表面上是在比較之下隱約覺得自己所選的那一款汽車「比較好」,最後強迫自己確信只有自己所選的才是唯一的正確選擇,其他選擇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此這般的心理現象,往往是購物過程中所形式的非理性「確信度」。

人才過剩

這種心理也可能會造成所謂「人才過剩」,兩岸都有博士及準博士「過剩」的現象,供過於求,因而形成高學歷人才嚴重過剩的趨勢。美國的「人才過剩」十分明顯,比方說,大學畢業生在四千萬以上,而職場的需求則一度低至三千萬以下,剩下的一千萬人要不是失業而領救濟金,就是退而求其次,求職時只好往下層流動,因而造成嚴重的錯配。

文科高學歷人才的錯配往往特別嚴重,當滿街都是文學或文化研究博士,文學或文化批評就不免會出現「理論過剩」而「閱讀經驗匱乏」的大趨勢,論文滿紙都是「先鋒派」、「後殖民」、「解構」,但內裏空空洞洞的術語和抄來的分析,那才是魯迅在八十年前所說的「知識過剩」,「知識豐收成災」。

魯迅說得好:「古代一個哲學家反駁唯心論,他說,你要是懷疑這碗麥飯的物質是否存在,那最好請你吃下去,看飽不飽。現在譬如說罷,要叫人懂得電學,最好是使他觸電,看痛不痛;要叫人知道飛機等類的效用,最好是在他頭上駕起飛機,擲下炸彈,看死不死……有了這樣的實用教育,知識就不過剩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