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星期三

為何女多於男? - 勞振威

2012年10月3日 - 信報

千百年來,嬰兒的出生率都是維持在一個男稍多於女的比率,約一百零五個男對一百女。不過,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這個比例卻有逆轉的現象。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在香港因為流行小家庭的生活,在生下一個男孩之後,通常夫婦都選擇不再生育。但如果第一胎是女孩,不少夫婦都有再生一個的念頭,但第二胎男女的機會還是相等的,於是便形成了女多於男的現象,但新的研究顯示這也可能與孕婦的精神壓力有關。

孕婦健康對嬰孩有多重要是盡人皆知,多年前研究發現,母親在飢餓期懐孕(例如戰時),下一代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症反而較多。精神健康方面,從老鼠實驗引伸,孕婦處於不穩定,高度受壓環境下,下一代女兒有男性化現象,而男孩有女性化趨向,而且生育能力較弱。這不正是我們現代的社會現象嗎?這也許和母體的荷爾蒙分泌有關。簡單來說,在受壓的情況下,母體的腎上腺較為活躍,皮質酮(cortisol)增加,而皮質酮是會影響男性荷爾蒙分泌的(因為同屬類固醇),故此性取向有可能改變。詳細的資料尚未具備。

在老鼠實驗中,作為不穩定的環境包括:經常轉換囚籠中的伴侶、雌雄鼠的比例、擠迫的鼠籠等。這些改動可以造成不穩定和難以預測的不安狀態,令母鼠不安。

或者有人問,母親在古代不停戰爭和饑荒的理境下豈不更嚴重嗎?答案可能與(未有文獻支持)當時的母親覺得這種現象是必然的,故此安於接受,而且嬰孩夭折率高,把不能適者生存的都排斥出去。如今我們卻不能接受比較差的條件,心中岔岔不平,故此做成壓力。可以補救的方法是:1.母愛,2.社交緩衝(例如是好的朋輩,友情)。希望在好的環境培養下,改變基因表達,使皮質醇的分泌減低至正常水平,不致造成衝擊。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