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 信報
勞思光著作等身,也翻譯了一些書,比如最初將德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作中譯的人,並不是《人論》(An Essay on Man)的中譯者甘陽,而是《人文科學之邏輯》(The Logic of the Cultural Sciences)的中譯者勞思光。有趣的是,勞思光曾撰文勸讀者不要為「買書」而「買書」,如要認真讀一本書,倒不如到圖書館借。
是這樣的,若干年前,在圖書館翻揭《中國學生周報》合訂本,讀到勞思光的一篇文章,題為〈買書〉,他說「買書」不如到圖書館「借書」,邊讀邊覺得很有道理,便把文章抄錄下來(其時尚未盛行影印):「在圖書館中寫劄記,是真正『用功』;借圖書館的書回家,在限期歸還的條件下,至少也不得不趕讀一遍;這仍比買了書堆在書架上好得多」,此外,「借了書回來,趕讀一遍,再做些摘記一類的工作,確實最有益處;每當我送還一本書的時候,我常常覺得這本書已是我熟知的了。不像架上堆書那樣,雖近實遠」,據此,他「以為人人都應盡可能不買書而借書」。
書如古董
勞思光認為「買書」只是一種特殊習慣,「但並非讀書人不可缺少的習慣,因為『買書』畢竟與『讀書』並非一事」。他引述中國舊日格言:「架上書不如胸中書」,認為「這話確實不錯。我從前在大陸上,嘗見許多人書房中擺滿書架,堆了經史子集幾千冊之多,可是主人胸中實無點墨」。
勞思光有鑑於「那些書似乎只是裝飾品,在主人眼中和古董差不多」,他自那時起,「就很為那些書籍難過,因之,對於拼命在架上添書而並不讀書的人,也就有一種輕微的反感」。是的,現代印刷普及,買書不難,只是專心讀書很難,很多書都長期擺在書架上,說不定那年那月才有時間去讀,「反不如借書作劄記,還是每借一書必有進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