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無法忽視的哭聲 - 陳頌紅

2012年10月26日 - 信報

從前住的地方,對面鄰居有一個初生嬰兒。嬰兒真的很乖,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工作,卻很少聽到他哭,可以安心安靜地寫稿。待我半夜寫完稿,準備去睡覺,他才開始哭。起初我不知道鄰居有嬰兒,某個半夜因為聽到隱隱約約的「呀呀」哭泣聲而乍醒,還以為是誰要找我血債血償。

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的Christine Parsons在新奧爾良舉行的年度精神科學會議中提交一份研究報告,指在大自然或者人為的各種聲音中,嬰兒哭聲令我們特別敏感,最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

研究人員讓二十八個男女受試者聽不同聲音,當中包括動物哀鳴、成人哭聲和嬰兒哭聲,期間會以儀器一直偵測受試者的腦部變化。結果顯示,受試者每當聽到嬰兒哭聲,腦部兩個回應感情的區域,在少於一秒的時間內(跟眨眼時間相若)就已經全力啟動(而這些腦區通常是不會在這麼短時間內作出回應)。

研究人員本以為,只有當了父母或者有照顧嬰兒經驗的受試者,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原來,不管男女、不管年紀、不管有沒有孩子,或者有沒有跟嬰兒相處的經驗,腦區的反應都比聽到其他任何一種聲音大。

Parsons解釋,以演化角度來看,人們最終目的是繁殖下一代,而孩子的哭聲可能在暗示他的小生命正受到威脅──例如飢餓、疾病、外來襲擊,所以不管男女都無法輕視小孩的哭。同一隊研究團隊之前曾做過的另一項實驗也發現,當受試者聽到嬰兒哭聲後,他們在處理一些要求速度、靈敏度和準確度的任務時,表現特別好,這都可能跟大腦發出了「要小心照顧孩子,不容有失」的訊息有關。

不過,如果女性在生孩子後不幸患上產後抑鬱症,會削弱她對自己孩子哭聲的腦部反應,令她無法迅速回應孩子的需求。除非這個母親自小受音樂訓練,那麼,她比常人更強的感知能力,就能有效抵禦腦部推延和抗拒回應哭聲的症狀。你說,是不是又多一個讓孩子自小學音樂的理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