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感官快樂,時代特色 - 占飛

2012年7月14日 - 信報

現代化就是世俗化,城市人大多追求的都是唾手可得的感官滿足,就是虔誠的教徒,平日也很少過真正的神貧生活。人之大欲存焉的食和色,正是最就手的感官快樂,而飲食更是「感官快樂的樣板」(epitome of sensual pleasure)。難怪忙於工作的港人近年對飲食如此着迷!

有人說,飲食是港人的「宗教」──不論什麼階級、什麼意識形態的港人,都喜歡飲食。放工及周末周日,最流行的節目便是呼朋喚友齊齊去飲飲食食。傳媒介紹新美食或新餐館酒樓,港人便蜂擁一試,等上一個小時才有座位,也在所不惜。中產階級會組織旅行團往外地飽嘗美食。平日講飲講食,生張熟李,都可以聊上半天。

中國人喜歡飲飲食食,自古已如此。不然,怎會有「民以食為天」之語?廣東俗語「辛苦搵來自在食」,廣東人一向引以自豪的是粵菜款式多,廚藝精湛,傲視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港人喜歡飲食,由來已久的。可是,這幾十年來,港人對飲食的態度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廚藝搭夠

昔日,「在家煮食」還是主流。社會相對貧窮,中下階層為了省錢,平日不會到外邊的餐館酒樓大吃一頓。就是富貴人家,也認為出外吃不如在家煮,主婦也要懂得弄一兩味好菜,才算是賢妻良母。

我們的父母輩或祖父母輩,窮也要窮得風流,仍相當講究飲食,而且有創意地用有限的資源──不貴價的食材──弄出豐富的菜式。新界圍村原居民的盆菜就是最佳的例子。這個有數百年歷史的雜燴菜式,當初用的不是今天豐盛的鮑魚、大蝦、鮮雞、花膠、蠔豉,甚至禁售的髮菜……而只是一般食材,如蘿蔔、枝竹、魷魚、豬皮、鯪魚球和炆豬肉,食材普通,以廚藝搭夠。

為了吃得好,男男女女很少不能下廚煮出及格的一頓飯。每個家庭都會研究及自行弄一些特色菜,甚至只是包餃子、蒸蛋這些小菜,都是極有特色的私房菜。那時候,最隆重招呼朋友之道,不是上酒樓,而是請他們回家試試自己的「手勢」。這跟今天流行的私房菜不同。今之私房菜只是小型食肆,大多是曾當餐館酒樓大廚,或學過廚藝的師傅,自行開店招待客人,一定真的有獨特家傳菜式可以饗客。

創意乾枯

上一輩講究飲食,既識食,亦懂煮。今天,社會相對富裕,尤其是中產階級,時間用來工作、娛樂都不夠,那會花時間煮食?他們要享受飲食,不是自家烹煮,而是往餐館酒樓大吃一頓。他們可能對各種美食的歷史及烹調方法知之甚詳,哪間餐館哪道菜式最撚手,如數家珍,自己卻是不及格的廚師,甚至是「遠庖廚」的君子。新一代只識食,不識煮,是純追求感官滿足的消費者。對他們來說,飲食除了得到感官享受之外,就是成為鑑賞家。吃而優則煮,少之又少。民間自家煮的創意逐漸乾枯,全交了給「專業」的廚師。

就是電視的飲食節目,過去還有不少是教人煮食的,今天卻多是由一個「食家」,帶着幾個看樣子連煮半生熟蛋也不會、只會說三組形容詞──「嘩!好有口感」、「好彈牙」、「味道好特別」──的美女,到這裏食那裏吃,推銷食與色!這正正是感官快樂至上的時代特色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