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還孩子一個希望的天空 - 羅亦華、陳潔英、葉兆輝

2011年12月13日 - 信報

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Three idiots)今天仍未落畫。筆者看後,百感交雜,幾乎眼淚也掉了下來。現在試解構一下這三位idiots跟家長、跟香港教育制度有什麽關係。

戲中三個慘遭家長和校長的期望折磨的idiots,令人不期然想到近日傳媒廣泛報道的兩宗學童因承受不了繁重功課壓力而跳樓自殺的事件,就像喪鐘一樣敲響了家長焦慮的心:自己的孩子會否受不了過多的學業壓力,選擇「一聲不響」地結束寶貴的生命?





鼓勵孩子發展潛能

我們的憂慮不是沒有根由的,且看看以下兩項數據:

一、據小童群益會2009年的調查所得,全港約有4.2%、即約二萬六千名小一至小六兒童的焦慮抑鬱情緒達臨界點。在家長眼中,子女焦慮的源頭主要來自學業壓力,這與家長是否較易焦慮也有連帶關係。

二、本研究中心在2005年所做的全港15-19歲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約有6.2%受訪者透露受訪前十二個月內曾有自殺念頭,其中學業和課外活動帶來的壓力均是主要因素。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個概念,應該從家庭做起。「讀書不成,就沒有前途」、「讀書唯一目的是賺錢」 這此單一化的讀書概念,令子女把讀書看成人生的唯一價值,實在悲哀。我們體諒家長受到香港標籤文化的影響,要積極裝備子女,送進所謂名校,提升競爭力。不過,家長是孩子的守護者,除了學業成績以外,更應鼓勵他們發展各種潛能,培養自我價值,建立精神健康有質素的人生。

學校和老師應該着重愉快學習,而不是令學習變成沉重壓力的來源;課堂時間過長,對學習弊多於利。心理學家認為一般青少年以至成年人的專注力不會超過二十分鐘,兒童更少。若學習的時間過長,便常見分心。現時教育局給各小學的指引是每天上課七小時,每節課時竟長達五十五分鐘,甚至可連堂。

大家可以想像,在每天漫長的上課時間之外,孩子還有補課和課後活動,小小的心靈怎會不受摧殘?

一些未能適應這種長時間操練的孩子,會令人誤以為過度活躍、不守紀律和操行不良,又或視他們為脆弱、抗逆力低、不夠競爭力……,注定是失敗者。這樣看來,可以在這種生涯中「偷生」,又可享受學習趣味、更可快樂成長的兒童簡直少之又少。

其實,在香港這個富裕的小城市,已有足夠資源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為何不讓我們的下一代享有愉快學習的教育模式?

愉快學習的教育模式,不等於放鬆學習而犧牲勤加操練的機會,繼而犧牲成績,愉快學習的教育模式是讓學生發揮和運用他們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去解答問題,並不是要他們困在一個「標準答案」模式的教育思想下掙扎。

我們相信用較愉快的方法學習,才能誘發動機,提升興趣,這樣比起傳統的操練式方法更能有效學習,將來才可以去得高、走得遠,重點在於質的提升。刻苦操練帶來的只是量的改變——功課量明顯多了,操練背誦的成分高了,但又有多少學生真正明白箇中道理?

學校為免收生人數不足,引致殺校,便盲目追求各種達標數據;學校為求自保,不斷加強對學生的要求,但有多少學校真的以學生長遠利益為大前提?

培養正確態度和價值觀

最近有些所謂傳統名校,雖然沒有殺校危機,但也捨棄愉快學習模式。在這種風氣下的教育,嚴重抹殺了學生與生俱來解答問題的能力,更忽略了培養學生自發的學習興趣,間接影響他們對人生的態度和價值觀。

本中心與天水圍合作的小學,為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援,我們目的是要鞏固他們的自我形象,透過遊戲活動,以及大哥哥大姐姐的示範,學習如何解決困難;在鼓勵的氣氛中,在學校和家長的支持下,學生開心了,自信心增強了,對學習的態度也明顯積極了。

學童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藥物治療、輔導解說、減少考試只是亡羊補牢的做法。我們認為要解決問題,應從最根本出發,讓他們一、有充裕時間享受家庭溫暖,容許身心健康成長;二、欣賞自己並發展潛能,體會學習的樂趣;三、鼓勵在逆境中運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

成年人應該讓他們知道無論有天大的困難,父母、老師和朋友都會跟他們一起積極面對,好讓我們從此毋須憂慮下一個「出事」的會是誰家孩子。以上所述,要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風氣下才能提升教育質素,否則,恐怕只會培育更多的「idiots」 。

在這種繁忙的生活中彼此鼓勵,為香港的孩子守護,讓他們學習、思考、創造和實踐人生的空間,愉快健康地成長。

羅亦華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策劃總監;陳潔英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葉兆輝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