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迪華特再演馬勒《第七》 - 劉偉霖

2010年9月20日 - 信報


今年9月12日是馬勒《千人交響曲》首演一百周年,不過香港並無藉此再演一次此曲。退而求其次,港樂於之前兩晚,由迪華特指揮《第七交響曲》,筆者聽了尾場。上半場由沈洋獻唱《少年神奇號角》的四首歌曲,雖然只得四首,但選得有心思,兩首與河流有關,兩首則是士兵之歌。沈洋能代入歌曲的不同心境:《聖安東尼向魚傳教》的諷刺、《小鼓手》的萬念俱灰、《萊茵傳說》的盼望,以及《不快時的慰藉》的負心漢及假裝不在乎的少女。



沈洋盡顯非凡音樂感

沈洋的德語發音清晰,與頂尖的藝術歌曲歌手幾無分別。在《聖安東尼向魚傳教》中,連續四個glanzen(閃耀)他用四個不同方法唱,盡顯非凡音樂感。歐美樂壇不乏亞洲歌手,要佔一席位已非易事,但真正站穩一線的,可能只得兩名:日本女中音藤村實穗子及韓國男低音Kwangchul Youn,沈洋有足夠實力達到他們的成就。

迪華特三年前演《第七交響曲》時,沒有採用馬勒指定的中音號(tenor horn),改用上低音號(euphonium),這次則從美國請專人吹中音號。中音號不是管弦樂團的樂器,音色接近圓號,但attack卻較像小號,上低音號的音色雖然相去不遠,但偏向大號,且不夠中音號靈敏。若說中音號是第一樂章最搶耳的樂器並不為過,奇怪在拍掌時,指揮沒有叫他單獨謝幕,不知是否與他開頭時失手有關?

搖動的船槳 流動且別急

迪華特在第一樂章的速度略慢,可以為往後的加速預留空間,但也正因如此,削弱了快板的刺激。樂章啟首的節奏,附點八分音符加上兩個三十二分音符,馬勒自言從船槳取得靈感,一個長音附帶兩個極短音,帶來搖晃感覺,但迪華特將拍子拆開兩半,半拍半拍的數,令樂手無誤奏出極短音,卻犧牲了整體的擺動感覺。

與迪華特以往的馬勒演奏相比,這次弦樂手將accent及大幅漸強漸弱這些「馬勒風格」做得更充足。然而這樂章除了速度上的刺激不足外,音量也只做得出七八成,港樂一貫水準不只如此。第二樂章的高潮,樂隊爆發出輝煌的聲響,他們奏到全曲的熱鬧結尾,亦不及這一刻痛快。迪華特的造句頗為拘謹,或者可以說他的造句綿延或long-breathed,但綿延得來又欠缺起伏,弦樂彷彿只是跟隨弓法,例如連弓符號,很少依照旋律起伏呼吸。

不知何解,無論是唱片還是現場,通常第三樂章都奏得很快。不如先看馬勒怎樣寫:「流動、但別急」,「但別急」底下雙重劃線,偏偏指揮們就是要急給馬勒看。迪華特在第一樂章開頭,將一拍拆開兩等份,這裏他卻將三拍子合併為「一小節一拍」,有如圓舞曲節奏。合併後的「一拍」的確不急,但為什麼要合併?馬勒沒叫我們這樣做,他要的話便會寫明,就如《大地之歌》第一樂章,及《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樂器進出頻繁,焦點不斷移轉,若奏得太快或將節奏合併,就做不出聲音四處流竄的詭異感覺,因為三拍的節奏框架消失了,樂器不能準確進入。與其說「但別急」是速度指示,不如說是警告指揮,別當它是史特勞斯圓舞曲。

心急小夜曲 喜悅不熱鬧

好些馬勒指定的特殊聲效,樂手都未能做出,例如第56小節大提琴要用「拋弓」做出彈跳效果,樂手只當做一般頓奏;第401小節,馬勒要低音大提琴大力撥弦,要大力到令弦線反彈落指板,即是現代音樂的「巴托撥弦」。音量為fffff,馬勒的強音指示,極少這麼重手。若這撥弦撥得好,即使有心理準備,也可以令人從座位彈起,但這晚只是輕輕一撥,撥不出驚嚇效果。

第四樂章(第二首小夜曲),浪漫的行板(Andante amoroso)奏得飛快,若指揮用這種速度去奏莫扎特及貝多芬,古樂專家定會點頭讚好。不過這是馬勒,「行板」經過十九世紀已減慢不少,據稱馬勒指揮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時,第二樂章的行板奏得很慢。不如直接看這首音樂,用迪華特的速度,木管不能懶洋洋地顫動(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亦沒有空間留給後段的狂喜加速。更重要的是,這麼快又有什麼浪漫可言?這情人太心急了。

第五樂章指揮得不錯,迪華特將喜悅充分地帶出,轉接位例如轉速轉節奏都非常準繩,沒仔細排練是做不到的。不過喜悅充足,但就如第一樂章不夠熱鬧,這不是現場演奏應有的音量,也不是港樂的極限音量。若說「聲部平衡」,這晚的演奏卻弔詭地平衡,弦樂不會被銅管蓋過,但這般平衡卻不可取,因為弦樂、木管及銅管都太細聲了。聽敲擊就知道這「聲部平衡」其實是假象,因為鈸及藤條明顯比全個樂隊大聲。

場刊提及港樂的馬勒歷史,在迪華特以前,港樂的馬勒經驗嚴重不足,記得十幾年前,艾德敦曾以《第五交響曲》作藝術節節目,最後卻改為貝多芬《第一交響曲》,如此窘態已不復見,迪華特為港樂打下馬勒的基礎。不過在這七年,過半馬勒交響曲都被演奏過兩次,印象中除了David Zinman指揮過《第十交響曲》的慢板,其餘由迪華特包辦,蘇柏軒指揮過《第五交響曲》,不過是在北京。迪華特指揮馬勒成為港樂每季的盛事,若馬勒能像貝多芬、莫扎特,可以由不同指揮演繹,香港方能追上國際,視馬勒為不可或缺的經典曲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