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認知與管理的內在關聯

2010年9月24日 - 信報


邱:邱焱
陳:陳志輝
李:李雅言
整理:謝冠東

邱:今天的題目是「認知與管理」,除了嘉賓林雅言博士外,還請來一位心理系畢業五年的同學Heidi(區嘉忻)。究竟認知和管理有什麼關係?

李:先談第一個概念:流暢性(fluency)。例如「管理新思維」這個名稱琅琅上口,就是流暢,聽眾很容易記住。「新思維管理」就要差一點。

我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幫一位教授做助教,他曾研究紐約的股票代號。香港股票以數字代表,美國則用三個英文字母,像飛機航班一樣。他發現新股代號如果容易讀出,例如TAB,它短期內的交投果然較很難讀的QYZ之類活躍。

陳:這是「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

李:再舉一例。有人曾在史丹福大學研究文章用字深淺的影響。他查看了大學的一些入學信,同樣意思的一封信,有人用字顯淺,有人用字艱深。誰較容易被取錄?

Heidi:我們正在談流暢性,自然是用字顯淺的優勝。

文字流暢容易吸引人

李:正是。負責入學的同事,會認為用字顯淺的人較聰明,他見信件易讀,會覺得申請人表達能力高。相反,文筆詰屈聱牙,反而予人表達能力較弱的印象。

陳:不過也要注意,太淺的字,未必能表達某些意念。我們要用能起碼表達該些意念,但又最淺的字。

李:再談一個打印機的例子。墨水快耗盡時,字體會斷斷續續,看不清楚。

Heidi:它印出來少了一些筆劃,讀起來相當費神。

李:這就是不流暢了。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可是因為讀起來費神,你會覺得作者的文筆比較差。

Heidi:我想起家鄉雞,以前它的店名好長,現在則只叫KFC,也是為了容易認知。不過,簡稱未必一定易認,例如最近有新聞說「藥駕被捕」(濫藥駕駛被捕),我也要想一想,才知道他說什麼。

李:這就是不流暢了。

陳:不過到人人都熟習這個說法,那就會由「不流暢」變成「流暢」。

李:「升呢」、「屈機」等潮語就是一些例子吧。

李:第二個概念是「如何做決定」。玩一個心理遊戲,一對夫婦離婚,丈夫是工作狂,十分富有,但很少陪伴兒子,而且只剩三個月壽命,但他是很疼兒子的。妻子的收入一般,本身也要朝九晚五工作,陪兒子的時間也只屬一般,疼兒子也只算一般,什麼都很一般。這個兒子十二歲,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把撫養權判給誰?

Heidi:我會判給父親,有錢可以做很多事,例如可以請專人教育兒子、照顧兒子。

李: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也是較多人選擇判給父親。可是,如果反過來問,你會寧願不把撫養權判給誰?

Heidi:我會寧願不判給父親。判給母親,總不會太壞的,可是如果判給父親,他是工作狂,又命不久矣……總覺得有點問題。

李:這不是很矛盾嗎?

邱:讀傳理學的同學就明白,問卷的設定方式,對問卷結果有很大影響。你問要判給誰,我們就比較兩人的優點;你說不要判給誰,我們就比較兩人的缺點。

陳:這就如同成語「朝三暮四」的故事:早上三粒栗子,晚上四粒,眾猴不滿;改為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卻眾皆喜悅,但其實根本沒有分別。認知很奇妙。

邱:我想起How the Mighty Fall的一個例子。挑戰者號升空的一天特別寒冷,有些機件會易生故障。科學家開會討論是否如期升空,本來問的是「今天升空是否有問題?」,但最後卻變成「今天升空是否絕對會有問題?」因為不是絕對會有問題,於是升空,結果出事。

商場例子:合理化購買決定

陳:從此可見,開會時,主席的作用不是要給答案,而是要發問正確,來引導與會者全面思考問題,那才能做到集思廣益。

Heidi:關於做決定,我有一個例子。購物時有時會有印花,例如買唱片,可能買滿120元有一個印花,可是它的唱片總是賣115元,那我應該買兩張唱片,來得到一個印花,還是只買一張,放棄這個印花呢?這是艱難的決定。

李:市場學的要訣在於,要把產品包裝成有吸引力,令你有一個「理由」,去把它買下來。撫養權的例子也如是,大家會嘗試找做決定的理由。印花也是給你一個理由,去買更多產品。

再舉一個例。訂雜誌時,有兩個選擇:網上版500元,網上加印刷版3000元。你會怎樣選擇?

邱:我會選網上版,那好像便宜許多。

李:可是,如果它原本有三個選擇:網上版500元,網上加印刷版3000元,純印刷版也是3000元。那你又怎樣選擇?

邱:我會選網上加印刷版,那聽起來好像較優惠。

李: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只是加了一個無關痛癢的選項,你的決定卻完全不同。第三個選項其實不會有人選擇,那只是用來給你一個強烈的「理由」,去選擇網上加印刷版。

陳:以前同一條街,可能有三檔賣香蕉,質素相若。另外兩檔都賣6角,第三檔卻賣5.5角,雖然也是高於市價,但大家卻會買。有人猜想,三檔其實屬同一老闆,前兩檔只是給顧客一個「理由」,去光顧第三檔。如果老闆只開一檔賣5.5角,可能就不會有人買,大家寧願去別檔買其他水果。

認知要點:結尾最重要

邱:認知學還有一個重點概念:結尾的重要。

李:做事最忌「臨尾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曾做胃鏡研究。胃鏡是從口腔塞進胃裏,過程痛苦。其中最痛的一下,可評為10分,最後到達胃裏,那一刻不是最痛,或值六分。然後把胃鏡抽出。這是第一種做法。第二種做法和前述一模一樣,只是到達胃裏後,沒有把胃鏡立即抽出,而是讓它停留在胃裏,留在胃裏雖然不適,但痛感只值2分。停留一會後,才再把胃鏡抽出。

這種停留是不必要的,那甚至可視為給病人延長了痛苦。可是,接受第一種做法的病人,會說自己較痛。

原來,我們衡量事情的好壞,只看兩點:最激的一刻以及最後的一刻。第一種做法,最激一刻值10分,最後一刻是6分,病人會覺得平均痛8分(10加6再除2)。第二種做法,因為最後一刻只是2分,病人會覺得平均痛6分(10加2再除2),所以誤以為較輕微。

陳:我想到教學之道。最初五課,作業評分可以緊一點,但記緊最後一課要評高分。那樣學生就會記得我很有人情味。(笑)

李:為何有這種現象?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記得整個學期發生的事。你只會記得最深刻的一課和最後的一課。音樂會和演講也很着重結尾,如果結尾的一刻較沉悶,聽眾的整體印象就大打折扣。英文稱為anticlimax(反高潮)。

Heidi:近年我喜歡看舞台劇多於電影,我懷疑也是因為舞台劇眾人謝幕時很熱鬧很開心,不似電影散場時只有一連串字幕。

邱:那怎樣應用到管理?是否開會時,中間的過程毫不重要,大家可以睡一覺?(笑)

陳:中途也是重要的。如果大家在中途已無心戀戰,那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尾。重點是,我們在結尾時要做得分外出色。主席可以在會議完結時總結各人論點,最好還道出人名,說李教授有這個提議,黃博士有這個想法……人人都覺得今次來開會十分值得。這便是結尾的重要。有人說,開始的時候,你要給他人一個理由留下來;結束的時候,你要讓他們覺得不枉此行。那是要悉心經營的,也是高手的技巧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