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美元早失光環,英鎊貼金之譯 - 林行止

2010年7月29日 - 信報

一、

印度貨幣盧比(Rupee)向來只以縮寫的Rs或Re作為標示,印度政府認為其貨幣要有一個如$或£的貨幣符號,非如此不足以彰顯其「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全國徵求設計,最終在三千多份圖案中,選中一個由梵文天城體(一種書法)的Ra和羅馬字母R混成的圖案(見《印度時報》,英美報章似未之見);看印度報章的報道,印度人頗為此而沾沾自喜甚且自豪,因為從今而後(半年內全印使用、二十四個月後全球通行),印度盧比便可以通過標誌確認,同時能與世界重要通貨「平起平坐」。

為彰顯其地位及方便記賬,貨幣大都有符號,二○○七年一月十八日筆者在本欄有概略的評述(見收在《政股合一》的〈符號各有所據 幣值積弱則一〉一文),現在重讀,發現有關美元符號$來源的「考證」有誤,索性再作一文。

○七年拙文是根據艾.蘭德那本「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的《巨人聳肩》(《Atlas Shrugged》,《地球的震慄》或《阿特拉斯聳聳肩》)第十章〈美元的標誌〉(〈The Sign of Dollar〉)的資料撰成;蘭德女士借主角之口,指$是合眾國US二字重疊後截去U字底部而成,此說似是而非,筆者當時加了這樣一句話:「此是小說家言,不一定可靠卻也不無道理。」非常明顯,筆者對蘭德之說存疑,而事實證明筆者的「懷疑有理」,因為據美國錢幣學會負責人今年七月十五日對Slate.com記者的說法,在十八世紀後期,美國未獨立前所用的貨幣,主要是英鎊及西班牙披索(Peso),當美國於獨立(一七七六年)後不久的一七八五年發行立國後的貨幣美元時,其符號便故意仿西班牙披索而棄英鎊,以示真正獨立不再與過去的宗主國有任何聯繫;西班牙披索的貨幣符號Ps,一般寫成PS,急就章的簡寫為S加從P字割取的一直劃,遂成$;至於何以寫成$,有人(如蘭德)說是U字的簡化(去底),但更令人入信的說法為這是西班牙王國紋章上直布羅陀二支柱(代表大力神和太陽神,西班牙向來視英屬直布羅陀為其屬土,只是西班牙不及中國強硬,該「岩石」至今仍歸英國管轄;西班牙以直布羅陀二支柱入紋章,顯然是阿Q精神作祟),設計美元符號的官員套用之,目的亦有給英國好看的用意!無論如何,美元的符號早已$及$並用。

寫稿時再查蘭德這本厚達一千二百頁的「巨」著(巨字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它宣揚的哲理已過時,此事稍後再談),其記美元符號(壓印在主角Owen Kellogg的煙盒上)的第十章,除述說$的來源,還有不少謳歌美元但如今看來已不合時宜甚且是假大空的讚詞,比如她這樣寫道:「美國是世界唯一一個國家,其貨幣(金錢)不是用武力搶掠而來,而是通過貿易、互補有無的自由貿易獲致;美元符號代表了人的心智(man's mind)、他的工作成果、他的生命和他的歡愉。奧雲(Owen K)指出即使$是邪惡的招牌(a brand of evil),受盡世人詛咒,他和他的同道亦會置諸不理,繼續視之為一種榮譽並不惜犧牲保護它!」

《巨人聳肩》寫成於五十年代(一九五七年初版),當時與金價掛鈎,美元確是美「金」,然而好景不常,一九七一年尼克遜總統取消金本位制,金價自由浮動,等於美元「無錨」,失卻靠山,滙價遂江河日下,一路急挫慢跌,今日美元的購買力已不及當年的「零頭」,美元全憑美國政制健全、政黨和平輪替、政治穩定和軍事強權撑持,才能保住其世界通貨地位。一句話,蘭德筆下的美元早已不復存在,$雖然不代表邪惡,卻是以武力為後盾間接搶奪他國財富的不負責任貨幣制度的象徵!

二、

趁機再談談dollar的來源。數年前筆者瀏覽一本「小童經濟學」《糖果的價錢怎樣了》(R. Maybury :《Whatever Happened to Penny Candy?》),這本為高小和初中生寫的小冊子,指出一五一九年波希米亞(今之捷克)重鎮Joachimtal(今名Jachymov)的鑄幣廠鑄造重量一盎斯的銀幣,名為Joachimthaler(銀幣以廠地為名,頗類清末袁世凱政府鑄造的銀元稱為「袁大頭」),由於銀真價實,這種銀幣成為硬(人人接受全球流通)貨幣,而為方便計便以縮稱的thaler行世(當今行為財務學大師、芝大講座教授R. Thaler〔筆者多次介紹其學說,譯為朵拉〕,料為中歐移民),thaler慢慢成為「一盎斯白銀」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此字英語化後成為taler,美國獨立後聯邦政府以之為貨幣單位並「美」化之為dollar。此說可以接受,但實情是否如此,不敢說。

美國政府借用代表盎斯白銀的字為美元,當然有自高身價之含意,但尚不至不知自量到把美元與盎斯白銀等值。相比之下,英國皇室真是目空一切,原來英鎊原名Pound(在一二八○年前為Punde)Sterling,前者為衡量單位磅,後者「史他令」為九二五白銀(一千份中九百二十五份白銀、七十五份黃銅)的專有名詞,二字合起來的意思是一英鎊等於一磅純度九二五的白銀—準此,英鎊是「貼金」之譯,英磅才是正譯。

「史他令」又從何而來?據說是出自Easterling,此為以提煉純度九二五白銀(加進小量銅以強化其硬度)而出名的德國小鎮,十二世紀英皇亨利二世(一一五四—一一八九年在位)進行「貨幣改革」,從該地進口白銀,其名遂被英語化為Sterling;不過,也有學者(見《劍橋百科全書》)認為此字來自諾曼底的銀幣Steorling,諾曼底人於十一世紀征服英國(史稱The Norman Conquest),引入銀幣,其後被英國「同化」。

英鎊的標誌£則有根有據,不必小說家強作解人。磅(pound)的簡寫L(或大家更常見的lb),來自拉丁文的libra(一磅重),L加上先令的S(Shilling則是從羅馬貨幣單位Solidus衍化而來)成為£(顯然是美化版)。英國貨幣在一九七一年前分為鎊、先令和便士「三級制」,惟英鎊的符號沒有便士,料與加上太複雜,此一代表最小貨幣單位的銅幣且於是年被改革掉;便士的原文pence,為penny的複數,其符號d則來自羅馬時期最小貨幣單位denarius。

不過,不論鎊、先令和便士的出處,一英鎊等於一磅白銀(公元九七五年制定),現在看來已如神話,因為以昨天(二十八日)盎斯白銀收市價企於十八美元水平計,對美元仍呈強勢的英鎊,當日亦只能購得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磅白銀(一磅為十二盎斯;衡量一般物體的磅為十六盎斯,衡量金銀鑽石等貴重物品則以英國金衡制〔troy或fine〕十二盎斯為一磅作基準),如此看來,英鎊購買力在不足一千一百年內,已貶值了近一百五十倍,接近「一文不值」。這些簡單的敍述,顯見通貨膨脹的威力,亦說明長期持有紙幣肯定會吃大虧!

三、

為免混淆,不少貨幣以縮寫加符號作標示,如人民幣Yuan(圓)和日円yen,都是「圓」(round object)之意,其符號¥,皆從Y字衍化,惟各加上cn及j以資識別,根本不具什麼意義;七月十五日本報刊出李仲德〈謹呈溫家寶總理的一封信〉,談的主要是「漢語拼音」問題,卻同時建議和英鎊、美元、泰銖等外幣一樣,人民幣應稱中圓,想來不無道理(中圓足與日圓分庭抗禮!中圓的符號可以簡化C¥,以別於日圓的J¥)。

歐盟國多聲雜,其共同貨幣歐羅不管用哪國的縮寫,都有「失嫂意」之弊,因此索性公開「招標」,其符號€是從二千多份應徵圖案中由歐盟委員會投票選出。貨幣符號之前加國名縮寫字母以「驗明正身」,為國際慣例,如加拿大元C$(與尼加拉瓜貨幣Cordoba的符號同,只是尼是小小國,貨幣乏人注意)及因加入歐羅而棄用的德國馬克DM(deutsche mark)。中圓和日圓共用¥,其實不足為怪,以用$為貨幣符號的便有利比亞、阿根廷、澳洲等國和香港;而黎巴嫩的£與英鎊同,土耳其的則為……。幾乎所有的主權國貨幣都有符號,印度人為盧比有新符號而雀躍,其民族心智頗為費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