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網絡文體 - 占飛

2012年9月11日 - 信報

反對國民教育科行動的確是喚醒香港人的一課最強的國民教育,否則溫水煮蛙,終有一天蛙是會熟的。講到新聞和言論自由,反國教事件也反映香港自由的現況,其中藝人「被收聲」事件令占飛感到異常驚訝。

向來香港藝人都被批評為政治冷感,反國教集會引來歌手黃耀明、詞人林夕等敢言之士現身支持,但演員杜汶澤竟然在社交網絡中透露有中間人致電請他收口,張敬軒也收到疑似「被收聲」的指示,最後他也被迫妥協隱身,這種無形但有勢的黑勢力,其實幾恐怖。

值得一提的是,張敬軒在廣州出生和成長,後來南下香港發展,他支持反國教當然引起部分內地人不滿,指他走出來便忘本大逆不道「反判」,他應該最明白洗腦教育的禍害,選擇另闢蹊徑表達己見,就是引用近年國內網民常用的「暗語」,以「新舊雜貨店」妙論中港身份,發表他的生活宣言。

享受「豉油」

他說:「這些年,帶着忐忑的心情在『新店』裏享受豉油(自由)的氣味,看見最貴的那樽鹽(尊嚴)。」他愛他的「舊店」,愛得不得了,亦驕傲得不得了。但舊店被易手與改變,對他也毫無感情,原來的景象也消失,故令他傷心。他不怕離開,但也要遙望「舊店」,因他不捨她的改變。他對「新店」也一樣,希望新朋友相親相愛,他在心裏支持大家。他不後悔,因他相信人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明白。「河蟹」、「草泥馬」、「打醬油」等等,背後別有意思,網民用這些暗語,是唯一減低刪post、停賬戶風險的一着,但同時又令網民溝通時多了一份猜心的趣味,別小看這種新網絡文體和用詞,許多網絡用語早已由虛擬世界走到現實,不少甚至更成為主流報紙的用詞,甚至用在大標題上面,衍生獨特的社會潮語。

不過,如果人要表達意見,都要像猜燈謎般轉彎抹角、諸多顧慮,那除了可悲,剩下的還是可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