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青蒿素與癌 - 顧小培

2011年12月9日 - 信報

中國有一位女科學家名叫屠呦呦,現年八十一歲,在三個月前受到國際表揚,得到一個叫「拉斯克」Albert Lasker的?。這個獎是在1946年,由美國一位從事廣告業的著名慈善家所創立,旨在表彰一些在醫學領域具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一向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稱,得獎者每每也在之後獲得諾貝爾獎。屠呦呦所得獎項屬「臨床醫學研究獎」(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華人中的得獎者前有簡悅威,來自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是香港東亞銀行創辦人簡東浦,兄弟中有香港著名律師及銀行家簡悅強爵士。屠呦呦則是浙江寧波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她得獎的原因是「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1967年,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她參與了一個「523工程」,做的是篩選中草藥的工作。工程動用了數十個單位約五百多名科研人員,用了五年時間,遍及數以千計的草藥,終於發現了青蒿素,一個比「金雞納霜」更好的抗瘧疾藥。在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競爭的過程中,究竟誰的功勞最大?至今爭論不休。不過,不少人都公認,屠呦呦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她在考慮到青蒿素受熱會失去活性,於是想到了要用乙醚提純。根據屠呦呦自己說,她是在看到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書中所述藥方中的說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才靈機一觸,知道若將青蒿加熱,不能取其藥效。屠呦呦在1972年提純出「青蒿素」。在1979年發表「青蒿素」治瘧疾的臨床報告。從此,「青蒿素」成為第一線抗瘧疾之藥。

「青蒿素」之所以能殺死(躲在紅血球內的)瘧疾寄生蟲。是因為它能出動一個叫「內超氧」的化學鍵(Endoperoxide Bond)。在血紅素的鐵質影響下,這個「內超氧鍵」會釋放一個屬「超氧化物」(superoxide)的氧游離基,後者能破壞紅血球內瘧疾寄生蟲的遺傳物質DNA(J. Biol. Chem., Vol.286, pp.987-996)。科學家接着推想,「青蒿素」大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打擊癌細胞的「導彈」。癌細胞最擅長增生;增生前須複製全套遺傳物質DNA,過程中要用一個叫Ribonucleotide Reductase的酵素。這個酵素包含鐵質。為此之故,癌細胞會囤積大量鐵質,方法是「攔途截劫」,強取血液中運送鐵質的「運鐵蛋白」(Transferrin);癌細胞也因而須具有特別多的「運鐵蛋白接受體」。科學家想到,若能將「青蒿素」黏在「運鐵蛋白」之上,後者被癌細胞吸收了之後,癌細胞內的鐵會「引爆」青蒿素的「內超氧鍵」,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超氧游離基」,將癌細胞的DNA大肆破壞,癌便會被「炸」死(Anticancer Res., Vol.29, pp.3807-381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