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贏了世界又如何 - 占飛

2011年12月12日 - 信報

隨時準備在房地產市場上趁低吸納和轉手圖利的精明業主,其實跟那些無殼蝸牛一樣,每天下班後都變成「無家可歸」。家和家庭的價值在他們的一套置業詞彙裏並不存在,交通、配套、環境、裝修、景觀、會所、呎價,他們什麼都談,就是不談一間房子成為家之後,對住在裏面的人那無可替代、與日俱增的情感價值(sentimental value)。

張愛玲說過,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綿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這當然是戲言,比較接近現實的說法是,再沒有心肝的人說起自己的家,語氣都是平和的,眼睛裏都會蠢動着溫柔。可是香港人說起他們的「屋企」,樓價急升的時候眼裏蠢動着的是貪婪,樓價大跌的時候眼裏蠢動着的是懊悔;而在霸道的貪婪與啃人的懊悔之間,就只留下窄窄的空間去容納他們對房子的其他感情。

貧富懸殊

近年香港的樓價升至歷史高位,對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大大不利。香港政府和地產發展商多年來從賣地和賣樓中取得天文數字的利潤,做着一盤穩賺不賠生意的地產商當然不會大舉涉足其他業務——這樣做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太大,其餘各行各業卻要擔起難以負荷的經營成本——香港核心區的舖租和寫字樓租金貴得驚人。結果香港變成了一隻只懂得一種戲法的小馬(one-trick pony)。

誠然,香港專注發展地產,對社會所產生的外部成本(externality)和異化效果(alienation effect),並不較澳門專注發展賭業為低。另一方面,樓價不斷攀升,成為加深香港貧富懸殊的一個最有效的「內置機制」(built-in mechanism):有樓的人與無樓的人變成了社會上的贏家與輸家(winners & losers)、富人與窮人(haves & have-nots)。當然,所謂贏家,其實早已把最珍貴的東西輸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