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星期一

從大學面試說起 - 毛羨寧

2011年12月10日 - 信報

這星期是牛津大學面試周,學生從世界各地前往牛津接受大約四天面試。出發前夕,香港父母早已準備就緒,兌換了大量鈔票給子女備用。

中庸之道

可是,別以為只有中國人父母才會對子女升學前途着急!我最近在工作上收到了幾個電話查詢,都是住在香港十幾年的外國人打來問牛津的資料 ——例如從倫敦希思路機場下機後,用什麼交通工具最快捷舒適?父母同來應該住在哪兒?子女面試期間,父母可以到哪兒租車遊玩?我為他們逐一解答過後,同事和上司說,這些問題不是在網站也可找到嗎?「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盡量把這句翻譯作英語,卻未能道出其中隱含的無私和偉大。

我對牛津的認識,有時藏在腦裏用不着,何不用來幫助別人呢?要找英國的地方資料並不難,但遇上自己是「過來人」,你會聽到他們在言語之中充滿感激,隔着聽筒好像也看見他們由心地笑。本來「牛津大學邀請你來面試」是令全家又驚又喜的一句話,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到的,經過我們一番交談後,大家便有了概念。有一位經營製衣業的美國先生,女兒在國際學校念書,希望進牛津念歷史和政治。他問我考入學試的個人經歷,那時候心情如何,還有父母怎樣栽培等等。我想了一會,始終找不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父母從來沒有把他們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硬套在我身上,更沒有訓練我考進牛津劍橋、督促我拿到博士學位後要當發明家、閒時寫書寫文章、趁年輕爭名奪利,但也不會縱容我任意而行……

父母就像林語堂先生所提到的人生哲學般,用中庸之道來帶領我。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書中說:「我們承認世界非有幾個超人——改變歷史的探險家、征服者、大發明家、大總統、英雄——不可。但是我以為半玩世者是最好。生活的最高典型終究應屬子思所提倡的中庸生活。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這種學說更深奧的真理。這種學說,就是中庸精神,在動作和靜止之間找到一種均衡。所以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惰中帶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於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鋼琴也會彈彈,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的好處還是給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點,可是只夠擺滿屋裏的壁爐架;書也讀讀,可是不很用功;學識頗廣博,可是不成為任何專家;文章也寫寫,可是寄給《泰晤士報》的稿件一半被錄用一半退回——總
而言之,我相信這種『半半』的生活,不太忙碌,也不完全逃避責任,能令人日子過得舒舒適適。」

盡己所能

父母從小把我當作成年人般看待,帶我去旅行,到博物館看名畫,告訴我最近看過哪幾本好書,分析時事新聞,甚至憶述起從前酸甜苦辣的經歷,盡量開我眼界,那就不用常常說出教誨的話。荀子曾經寫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父母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做事勤勞認真,成為我的榜樣和動力。他們只希望我盡己所能,在生命中不單為個人幸福鋪路,更要把知識和上天所賜的才能用在別人和社會之上。每個人的生命價值不應該局限於大學和職業的標籤,世界之大,還充滿着許多美事應該去追求呢!孩子在別人眼中是不是成功,還不如有一個快樂有愛的家庭珍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