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

社會地位高,感情較冷漠 - 陳頌紅

2010年12月7日 - 信報

小時候住在土瓜灣,爸爸媽媽久不久會在晚飯後帶我和妹妹去附近的珠江戲院看電影。電影散場後,由戲院步行回家的路上,偶然會看到一個中年男人在叫賣裹蒸糭。我記得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冷,那個男人只穿着薄薄的破洞毛衣,一直站在街道上,見到有人走近就熱情地喊「裹蒸糭」。不知道為什麼,他的眼神總是能打動我,所以每一次我都假裝肚子餓,懇求爸媽光顧他。

最近我在銅鑼灣也發現一個老伯伯,每天,他準時在小巴站對面擺攤子賣環保袋和拖鞋。他默默地坐在攤子旁邊,有人走過去,他就會站起來招呼。我光顧他買了很多雙拖鞋,多得可穿至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我並不缺拖鞋,我只是想老伯伯有點生意,可以糊口。

同理心、同情心,每個人都有。不過根據心理學角度,社會階層愈高的人,感情比較淡薄;而社會階層低的,感情反而豐富。依這個標準看來,我是屬於低下階層。

在今年十一月《心理科學》期刊中,刊載了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所做的三個實驗:研究人員首先根據受試者的學歷(以學歷作為他們將來社會地位的指標),把他們分成兩組,要求他們觀看一批照片上的表情,再評估相中人的情緒。結果學歷高的一組表現較差。第二個實驗,根據受試者經濟背景,把他們分成兩組,然後在一個集體工作面試的考驗中,評估別人的情緒。同樣,經濟背景好的一組,表現卻較差。第三個實驗,研究人員只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比本來身處的社會階層低,結果他們所做的情緒評估,成績突飛猛進。

心理學家分析,社會階層低的人,遇到困難時,由於人面和財富都不夠,就必須倚賴別人的幫忙才能解決問題。例如他們沒有錢為孩子聘保母,就只好找鄰居或親友幫忙照顧。於是他們須學會觀人於微,以免被人拒於門外。而社會階層高的人,因為資源充足,不必求人,所以他們只會更專注於自己身上,而忽略其他人的需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