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中國的崛起與戰爭之路 - 約翰‧李

2010年8月8日 - 華爾街日報
譯:汪析

一戰前四年,英國政治家諾曼.安杰爾在其作品中稱,軍事征服已不適用於當代經濟體之間的關係。今天,許多決策者按照相同邏輯,預測中美可以避免戰爭。但這些人可能錯了。這正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所暗示的:就如上世紀歐洲的情況一樣,對塑造亞洲未來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而非經濟。中國的崛起很可能引發在安全領域跟美國的激烈競爭,導致世界這兩大經濟體之間大有開戰可能。

這與時下的普遍看法相左。一般認為,美中關係會有個良性未來──這基於一種觀點,即美國可以駕馭中國,辦法是鼓勵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在當前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秩序中崛起。在華盛頓,持這種看法的大有人在。

但歷史告訴我們,米爾斯海默的警告不可忽視。一戰前,英、德、法每年的貿易額分別占到其GDP的52%、38%和54%,且大量貿易發生於彼此之間。但經濟上的彼此依賴並不足以防止悲劇性事件升級。

如今,中國所宣稱的“和平發展”似乎也是扎根於牢固的經濟基礎。為了維持高速發展,中國需要亞洲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至於美國,華盛頓沒人想看到跟中國爆發衝突,特別是在美國還正在打兩場戰爭的情況下。

雖說目前為止,經濟上的互相依賴和美國為“駕馭”中國崛起所作的嘗試成功避免了兩國開戰,但近來外交領域的戰火──圍繞中國重申南海主權、稱其屬於北京“核心利益”──印證了一些學者過去十年來所持的看法,即上世紀初歐洲的局勢有可能在今日東亞重演。若論戰略目標,在經過數十年的故步自封後,中國正重新進入一個並非由自身建立的地區秩序。隨著中國崛起,它會日益迫切地要保護其“核心利益”。

鄧小平執政以來,中國的大戰略是避免與比其強大很多的對手(如美國)發生衝突,同時打造“綜合國力”。但歷史一再證明,不是基於戰略利益的和諧,而是靠政治手腕和克制建立起來的和平具有天生脆弱性。由於沒有親歷傷痕累累的中國近代史,該國未來的領導人會更加堅定自信。甚至現在,他們認為中國在確保其外交政策目標方面進展過於緩慢。危險在於,就像100年前德國在歐洲那樣,中國高估了自身實力,低估了美國的力量和決心──加之戰略上的不滿和急躁──會加速造成災難性的誤判和失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