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整容隆胸,利己益人 - 林行止

2010年8月11日 - 信報

打開消閒刊物,觸目都是美容、整容、健(收)身及除脂去膏的廣告,顯見市場對美女壯男的需求極為殷切;順應市場需求,近年以色相(外表)謀生的明星和藝員整容已蔚為風尚,傳媒的報道更是巨細無遺。明星、藝員和傳媒的做法都是市場導向的。換句話說,若非有市場需要,他們便不會這樣做。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探討貨物和勞務買賣的學問;因此,任何物事一拉上市場關係,經濟學便派上用場;由於很少物事與市場無關,經濟學因此涵蓋極廣、包羅萬有,經濟學家成為通天曉甚至「包教曉」,頗不乏人。

經濟學上有以分析私人經濟行為之邊際利益與成本的所謂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也譯界外利益)和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理論,當個別生產或消費行為影響他人時,便無可避免地產生了外部效果(Externality),若此效果使他人受益,就是外部經濟;若令他人受損,則為外部不經濟。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公共場所吸煙,對煙民可能是外部經濟(不必掏腰包買煙而有吸煙效應),對非煙民則肯定是外部不經濟(可能因此染病);至於身材驕人的女侍應,則肯定只有「界外利益」。

從有「漂亮臉孔」和「美好身段」的女性惹人矚目(食客因此大破慳囊)甚至引起群眾有施祿山之爪的衝動而造成混亂局面的情況看,「漂亮臉孔」和「美好身段」顯然是有「外部經濟」效應的;假使擁有絕對產權的物主將「漂亮臉孔」和「美好身段」商業化,即她們藉先天賦予或後天加工的「資產」賺取金錢報酬,消費者的反應若證實其確有市場,那麼,更多具備這類條件的女性便會被發掘出來;而在自由市場體制下,市場需求殷切等於有關商品價格上升,重賞之下必有勇女,缺乏天賦條件者尋求整容醫生的協助以補先天不足,勢所必然。就市場角度看,這種趨勢是合理和健康的。說這類女性為「勇女」,料看過「整容手術」電視節目的人都會認同!

與令人怡神悅目的種滿奇花異卉的私家花園一樣,「漂亮臉孔」和「美好身段」只能供觀賞而不可被「踐踏」或「採摘」(它們都不具「公共財」特質);不過,當觀賞者太多時,它們的物主就只好以收費來調節市場需求了。這是何以名園要收門券,而擁有漂亮臉孔和美好身段的女性及身材健碩舞藝超群的男性都可以在「如欲欣賞乃可購票進場」的娛樂場所中,以不同形式「展出」的道理。在貨幣收益之外,由於受人們的欣賞,無論是花園、漂亮臉孔、美好身段或健碩身材,其主人還有從顧客(情人或友人)讚美聲中獲得心理滿足的無形收益。在這種情形下,刻意美化甚至不惜人工化以適應市場需求,是正常而非反常。以女性為例,當她們了解其容顏、軀體有「外部經濟」效應並因此可獲取有形和無形收益時,她們去找整容醫生的幫助,便順理成章;跳健身舞取悅女賓的「舞男」須經常鍛煉保持肌肉發達精神飽滿,亦基於同一道理。

經濟學制度學派開山祖師韋白龍(T. Veblen, 1857-1929)的《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對美國人的生活習尚有鞭辟入裏的分析。韋白龍認為緊身衣(Corsets)曾一度成為女性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十九世紀末期至本世紀初,這種看法絕對正確;但隨着婦解思想的萌芽,這種「約束」女性軀體的東西漸被摒除,到了六七十年代,緊身衣固然被絕大多數女性揚棄(八十年代後期則成為歌星麥當娜的戲服!),在女性運動健者的鼓吹下,胸圍亦半受淘汰。女性假進步的婦解思想而「解除束縛」。但是,正如布魯克斯在《美國人的炫耀》(J. Brooks: 《Showing off in America》)裏所指陳,女性的軀體從緊身衣和胸圍中解放出來後,馬上便陷於整容醫生的「利刃」鋒芒下,她們任由整容醫生「宰割」,為的是追求更美。女性為了補救青春不再及因揚棄緊身衣和胸圍以致易於「走樣」的身材,不惜付出昂貴的手術費、短暫與社會隔離(過去動這類手術而見不得人的「整合期」甚長,現在醫術昌明,時間大大縮短),還要冒上萬一手術失敗可能「變形」甚且死亡(本港都有近例)的風險,她們視死如歸,目的無非為了臉孔漂亮和身段美好。至於這樣做的目的是否有「為悅己者容」的動機,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整容醫生的手術刀已取代了緊身衣的地位,成為女性的恩物。顯而易見,不少女性會對上面的詮釋不贊同,因為適量運動、足夠休息、適當營養和愉快心情均可令青春常駐、身材不變,現代女性對此斷無不知之理,但整容醫生的手術刀畢竟是終南捷徑,亦為不爭事實。

無論如何,應以什麼方法保持青春和身材,女性有絕對的選擇自由,這正是自由市場可愛之處。應該指出的是,就像園主辛辛苦苦經營其花園的目的在娛己一樣(娛己第一、「娛賓」第二),女性拜倒在整容醫生手術刀下,目的亦在達致本身的目的(有的是商業性,有的與商業性完全無關)。至於它帶來的「外部經濟」,只是副作用而已。和花園不同的是,當園主的口味改變時(可能隨潮流轉變,亦可能帶動潮流),他可以將花圃徹底清除,大鋪草皮,「青」一色,別有一番趣味和境界;女性胸脯能否變大為小或改雙眼皮為單眼皮或改高鼻為塌鼻以順應潮流,在技術上或無問題,問題是女性必須付出怎樣的心理、生理和金錢代價?

經濟學家早就告訴我們,女性穿衣的目的不在保暖而在令人「養眼」(Pleasing to the eye),若不如此,我們就無法看見花枝招展的女性隨機蹓躂了(見薛托夫斯基的《無趣經濟》)。引伸是理,我們似乎可說女性冒險和付出昂貴代價整容和重塑身段,目的不在攬鏡自賞或向魔鏡示威,而在向世人作炫耀性展示,令見者稱羨,進而提高本身的「身價」。當然,她們或許不知道這樣做的同時,亦帶來了「外部經濟」而「造福人群」,而這符合阿當.史密斯先利己後利人的宗旨!

一如文前所述,當大眾喜愛的女性或男性出現帶來大量圍觀者而引起騷動時,騷動若對大眾帶來不方便(如交通擠塞),便產生了福利經濟學鼻祖庇古(A. C. Pigou, 1877-1959)所說的「厭惡效果」(Nuisance Effect),但解決這種問題,不必勞煩政府立例「醜化」女性(極端的例子如回教國家規定衣衫長度,甚至臉孔暴露也有嚴格規範),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在此亦派用場,只要「萬人爭睹風采」的人定出一個「觀賞價」,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基於物以稀為貴的道理,這類女性或男性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等於「漂亮臉孔」、「美好身段」和「健碩身材」的供應下降,其價格(收益)便相應提高;而過分曝光,頻頻亮相,則等於供過於求,未免會流於不夠矜貴,以致身價不高。美女壯男不會輕易「許人」,也不會隨便在大眾面前現身,如此「造作」,可視為稀有商品主人人為地製造供不應求現象,以便「坐地起價」的行銷策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