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三對母女 - 李維榕

2014年5月24日 - 信報

在台灣一口氣見了三對母女,都是有關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與母體分離的苦惱。

第一對母女,有一個十七歲的女兒,已經上了大學,卻無法上課,待在家裏,與母親為伴。據說母親患了精神分裂,女兒也得了精神焦慮。這一家四口,原來少女還有一個與她年齡十分接近的姐姐。

姐姐是充滿陽光,一個很健康的少女;妹妹卻是陰霾滿布,憂心重重。我不明白姐妹二人怎麼有如此大分別。仔細觀察,發覺坐在姐姐身旁的父親,也是樂觀開朗,而坐在妹妹身旁的母親,卻是落寞寡言。妺妹說她自己很內向,不善說話,有點兒像母親,因此在學校社交生活很不如意。但是我覺得她在家人面前,一點也不內向,反而是詞鋒犀利,總是替母親說話,尤其特別針對父親,好像有點怪他沒有把妻子照顧得好。

母親默默地看着丈夫與兩個女兒佔據了全部說話的空間,有點隱形。經過百般鼓勵,長時間的掙扎,她終於解釋說:「我天生遲鈍,反應總是比別人慢。在家裏,與家人一起看電視,看他們笑得很開心,我卻總是格格不入,不知道他們在笑些什麼。本來開了一個早餐攤檔,為客人準備早餐。但是我不懂得與客人交際,生意很差,最後只好結業;跟着我就發病了!」

母女不離不棄

母親平鋪直述,但是她那難得的表達,卻讓人聽起來感到十分沉重。一個孤獨的女人,雖然有個完整家庭,自己卻總是像個外人。她的心事,其實極少向人透露,她那個健談的丈夫,對妻子的表達,好像提不起任何興趣。倒是小女兒,十分憐愛地望着母親,面色凝重。

這才發覺,妹妹一直與母親同床,如果說是因為孩子有嚴重的焦慮,需要母親照顧,不如說是妹妹在保護着母親,與她形影不離。一個本來正常成長的少女,對母親是如此依附,不離不棄,甚至與母親一同發病,把自己完全投入母親的情懷。這聽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其實說怪不怪。當母親存有心結,很多對母親特別敏感的孩子,都會莫名其妙地與母親連成一體,成為連體嬰,不可分離。母親的感覺,成為孩子的感覺,母親的經驗,成為孩子的經驗。

這家庭的諮商師也認為基於夫婦的疏離,才造成女兒與母親過分緊密,因此提議夫婦二人最好晚上一起散步,增加感情,夫妻兩人也真的照着去做。

我問他們:「是一邊散步一邊交談,還是一個在前面走,一個在後面拚命跟着?」

姐姐笑着代答:「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就像今天來這裏一樣,爸爸在前面走,妹妹就拉着媽媽在後面拚命追着。」

那跟不上節奏的媽媽其實並不孤單,她有一個為了陪伴她而放棄長大的女兒!

親密而又陌生

第二對母女,卻有個十分出色旳母親。她容貌清秀,舉止輕盈,是個出色的舞蹈演員。女兒也是十七歲,仔細看起來,容貌也是長得不錯;只是長髮鬢亂,把半個面孔蓋住,身體笨重,與母親的優雅剛成反比。這少女也是被診斷為精神分裂,言談上對母親十分抗拒,認為母親被「惡魔」霸佔了,不肯回家。卻又不時向母親撒嬌,像個小女孩似的要求母親摸摸她的腦袋或額頭。孩子的父親也在場,他說家中這兩位女士是他的至愛,但是卻明顯地沒法留得住妻子。父女兩人守在沉寂的家中,無盡地等待,妻子大半時候都在表演的路上,她說:「最吸引的是台下的掌聲。」

如果不是女兒生病了,她也不會留在家裏。一個十分靦覥的丈夫,一個毫無活力的女兒,母親無法拒絕那多采的舞台正在向她招手。這母女讓我想起Ingmar Bergman一套叫做Autumn Sonata 的電影。影片中的母親是一個出色的鋼琴演奏家,終日在巡迴演出;丈夫與女兒望穿秋水,等着她回家的日子。只是母親的心,永遠屬於那遙遠的天空。長期的等待,讓女兒變得孤僻;一方面想接近母親,一方面又無法接近,母親愈是光輝燦爛,女兒就愈是笨拙無光,母親的情感都投入她的藝術,無法容忍女兒的平凡。兩個親密而又絕對陌生的女性,被綑綁得難分難解!

第三對母女,有個十分悲哀的母親,投訴着她一生的不幸,她年輕時本來充滿夢想,獨個兒跑到歐洲學音樂,後來還嫁給了一個異國人。但是她說她無法融入異國的生活,那曾經讓她無限沉醉的古國,結果成為傷心地。

她帶着剛出生的女兒回到台灣,與上一代的相處也是矛盾重重。多年來與女兒相依為命,女兒本來十分乖巧,真的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但是女兒現在十八歲了,有自己的生活和主意,不能事事與母親認同,母親的世界就面臨崩潰。

她說:「我也知道女兒終會長大,但是怎能如此無情,完全置我不顧?她不知道我為她犧牲了多少?她不知道沒有她,我還有什麼活下去的理由? 她怎能這般自私?」

母親一連串的控訴,女兒百詞莫辯,她說只希望母親能夠回復出國前的熱誠。其實她從未見過母親出國前的樣子,那是遠在她出生前的事。

我對母親說,當年她選擇到歐洲留學,必然有很大的抱負,但是她並不想再談過去的事。我問她現時的生活狀況,她說,沒有女兒,毫無生活可言。我問她喜歡哪一類音樂,能否在音樂中找到慰藉;她說,現在音樂對她只是工作,沒有其他作用,她的心意全部放在女兒身上。

悲哀的殺傷力

母親並沒有騙人,她真的是除了談女兒,對別的話題只感到十分不耐煩。正因如此,她不知道自己的悲哀具有多大的殺傷力,讓人無法喘氣,怪不得女兒只想捨命而逃。

母親說:「我心中只有痛,痛,痛,每一塊肌肉都在痛!」女兒說:「她呼出來的每一口氣也是痛!」

三對母女,三個不同的故事,母女之間要達到適當的距離和空間,原來一點也不容易。有的女兒寧願變成精神病人,也不肯捨棄母親,或者為了陪伴母親,與母親一同發病。而當女兒成功地離家時,母親又會因而崩潰,讓女兒正在邁開的腳步,不得不停留下來。一個孩子要成長,是須要在情感上離家的,但是,離家難,有時真的難於上青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