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1日 - 蘋果
有人說過:一個人做了老闆或企業總裁之後,生命中就會失去兩件事,一是粗茶淡飯,二是聽不到肺腑之言。失去粗茶淡飯,每天大魚大肉,就保不住健康;聽不到肺腑之言,耳邊只有迎合自己的話,就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每年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公布財報的周末,都會舉行股東大會,現場會湧進數萬股東。股東會最特別的一段,便是邀請資深分析師組成發問小組,可自由地針對各種問題向巴菲特以及副總裁Charles Munger發問。
為何要邀請投資策略與自己唱反調的人來發問?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ason Zweig指出,有自信、卻不過度自信,不斷邀請別人挑戰他的想法、指正他的想法可能有錯,這正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思考更周全,不因過度自信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巴菲特曾提到,發現物種起源的科學家達爾文進行研究時,永遠保持一個好習慣,每當出現與自己的發現有矛盾,便會立即將有關矛盾寫下來,以免自己的大腦直覺地拒絕接受這種矛盾結果,就如同身體排斥移植的器官一樣。
人喜歡聽讚美與贊同的話,對於與自己看法有矛盾甚或只是不同的意見,真是如同器官排斥一樣。尤其是一個曾經很成功並居高位的人士。他們嘴裏或思想上也認為人要謙卑,但如果已經聽不到肺腑之言,如何去實踐他的謙卑?
Karl Popper說:「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這是我永遠的座右銘。也可能是讓思想永遠保持敏銳和年輕之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