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女人當家可脫貧 - 占飛

2011年8月22日 - 信報

在很多人心目中,窮人總是貪得無厭、無時無刻都在要求救濟和援助。實情是窮人往往無法擺脫貧窮,正因為他們太過逆來順受。很多有關貧窮的研究都顯示,貧者愈貧,因為窮人不懂得爭取權益,更不善於與政府和資方討價還價。他們幾乎是本能地撤退到社會的邊陲,在那裏認命、安分地過他們艱苦的生活。

貧窮的問題盤根錯節、不易解決。政府雖然沒有言明,但很明顯,它一直倚賴公屋和綜援兩大收入分配措施作為扶貧的主要手段。然而,向窮人投擲金錢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因為本質上,貧窮絕非只是一個資源或者收入重新分配的問題(redistribution issue)。窮人缺乏的除了是金錢和物質之外,還有的是自信、尊嚴和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對工作、金錢與生活的正確態度。

對很多人來說,貧窮往往是個一墮進就難以脫逃,甚至自我持續的(self-sustaining)處境,因為它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它寄生於一種病態、自毀的心理狀況和生活方式,而這種心理狀況和生活方式又與賭博、酗酒、對教育的投資不足、浪費資源和一種所謂「本身自會成為事實的對失敗的預期」(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of failure)有密切關係。

教育可解惡性循環

窮人自然缺錢,他們卻又往往將僅有的金錢浪費在賭博、酒精和香煙等東西上。在西方特別是美國有大量的研究顯示,倘若一個貧窮的家庭由女人當家,她多數會將金錢投放在食物和子女上,甚至經營小本生意。若由男人當家,他大有可能會將錢花在賭博、煙酒和妓女身上。這意味着要扶貧,就要在法律和制度上給予婦女更大的權利和保障,而只要婦女控制家庭財政,家庭資源便有更大機會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當然,脫貧,以至擺脫貧窮的代代相承和惡性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對教育的投資。在這方面,香港教育制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革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大眾對教育作為一個提供上向流動的能動性的主要機制的灰心,不能不說是近十年來令香港貧窮問題惡化和加深的罪魁禍首。今日的香港,窮人固然不少,但自覺貧窮和深信自己未來不會富有的人也許更多。沒有希望比貧窮更可怕,因為它將貧窮由一個處境變成宿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