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星期四

無法預測 - 占飛

2015年12月10日 - 信報

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及其弟子魏本(Anton Webern)在二十世紀初發揚的無調及十二音列音樂,無疑擴闊了音樂的領域,但也令不少樂迷卻步,連慣聽古典音樂的聽眾,亦不容易接受。

當時,有評論指出:每一世代人都受主流範式影響,不易接受違反範式的作品,正如愛因斯坦不能相信「上帝擲骰子」;印象派的畫起初遭畫壇擯棄,意識流小說得不到讀者歡迎……新世代自會接受。可是,過了一個世紀,無調的現代古典音樂依然得不到群眾的欣賞,樂迷依然抱怨「聽不懂」、「不好聽」。何以故?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衛.休倫(David Huron)教授提出一個解釋。他指出,人腦演化出一個愛好:預測即將發生什麼事。這有助人類趨吉避凶,有利人類的生存和進化。

更重要的是,準確的預測會帶來無比滿足和快感──這解釋了為什麼賭徒、炒家會沉迷賭博和投機,他們預測準確時簡直以為自己是「神」。人在閱讀、觀看和聆聽音樂時,都有意識或下意識的要求調子可以預測(predictable)。

難入俗耳

人喜歡有旋律的音樂和歌曲,正是因為旋律「預測性高」(high predictability)。人討厭噪音,原因之一就是噪音「預測性低」。

休倫教授量度了荀白克和魏本作品中的連接音高(pitches),發覺其「預測性」不單比巴哈、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古典音樂大師更低,甚至比隨意哼的調子更低。換句話說,聽眾聽無調的現代古典音樂時,每次腦袋都無法預測跟住來的是什麼聲音,於是,聽眾會感到一片混亂,覺得自己「聽不懂」,不能獲得預測帶來的滿足和快感。

加上現代古典音樂的旋律,及不上傳統古典音樂那麼豐富,有些現代古典音樂甚至沒有旋律,便很難怪聽眾覺得「不好聽」矣!

這當然不等於現代古典音樂一無是處, 只不過難入俗耳而已。要欣賞現代古典音樂,必須付出更大努力,才能懂(或習慣)。純為聲藝之娛,倒不必費神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