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表揚中批評 - 若靜

2014年12月9日 - 信報

電視、電影劇情中經常會看到,當人們想告知天大的壞消息時,總愛捎上好消息出來平衡,在難於啟齒之時,然後問是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將壞消息宣之於口。

我想這除了戲劇效果,也是心理因素原因,天大的壞消息能有幾個人承受得起,好消息多少能平衡到壞消息帶來的心理衝擊。

在教養孩子方面,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對孩子都採取「表揚中批評」,或「批評中表揚」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認為只有這樣孩子不會產生牴觸、逆反情緒,也能平衡到孩子接受批評時的心理狀況,加之現今也流行鼓勵、賞識教育,自然而然,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較多選用先褒後貶的批評技巧,也就是在「表揚中批評」的方式來處理對孩子的批評。

例如:孩子明顯犯了錯,媽媽說「你一直很乖,但是……」這樣確實能令孩子易接受批評,但是否令到孩子真誠接受批評,那就未必了。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奧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曾組識一個實驗,他找來八十名大學生,將他們分成四組,每組都有七次機會聽到某一同學(心理學家預先安排)談起對他們的評價。

第一組是貶抑組,七次評價只說被試者缺點;第二組是褒揚組,只說優點;第三組為先貶後褒組,即前四次只說被試者缺點,後三次則說被試者優點;第四組為先褒後貶組,前四次只說優點,後三次則說被試者缺點,當四組都聽完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後,心理學家則要求他們各自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出乎意料,最喜歡該同學的竟然是先貶後褒組,而不是褒揚組。

這說明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正面反應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自己正面評價不斷減少人,心理學家阿倫森認為,如果只是褒揚式或先褒後貶都顯得虛偽,而先貶後褒則顯得客觀有誠心。

褒與貶在人的心理上有不同的反應正常不過。對於孩子來說,有時他們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是非判斷能力,一個「但是」轉折,都可能有模棱兩可的印象。如果真的犯錯,批評時要心平氣和講道理,還要給孩子留有反省的空間,與此同時,也要鼓勵,信任孩子能改正,這樣孩子更能誠心接受批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