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零獎賞動力 - 陳頌紅

2014年10月4日 - 信報

維基百科,跟《大英百科全書》不可同日而語。

相信沒有太多人會抗議。

為維基百科撰寫條目的人,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阿邊個的三叔公,可以是阿咩咩的六伯婆。

文字背後,也許有該條目範疇的真權威;也許更多是人云亦云的假智慧。都不要緊。

重要的是,在沒有酬勞、沒有著作權,也不會有任何名氣得着的情形下,依然有一個又一個的作者,前仆後繼地為公眾而寫。

動力,來自哪裏?

著名「趨勢寫手」丹尼爾.品克在《動機,單純的力量》(Daniel H. Pink,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提出,在我們體內,有一股「根深柢固、希冀主導自己生命、展延自己能力、過一種有目的之人生的渴望」。

我們並不是只會盲目追着胡蘿蔔而跑的馬,即使沒有獎賞,即使看不到在可見未來中有什麼得益,但有些事情,我們還是樂於主動去做。

「人類並不是天生被動、處處聽命於人。主動進取、積極投入,這才是我們的先天設計。我們還知道,生活中最富足的感受,並不是來自汲汲營營求取他人肯定的時刻,而是當我們傾聽自己心聲──做點有意義的事、為了超越小我的志業而做、把它做得精采出色──的時候。」

丹尼爾.品克指出,很多人「對經濟面太過強調,對人性面重視不足」。如果凡事只看經濟上利益,忽視其他應該考慮的人性和感情因素,那就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品克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有人給他一些錢,要他跟你分,無論他分多少給你,只要你接受,你們兩人都可以得到那筆錢。平分,你當然接受;他少你多,也許你有點不好意思,不過也多數願意接受;萬一,他多你少?你肯定「反枱」,因為不公平。你情願一拍兩散,大家都拿不到一分錢,也不想委屈地「袋住少少先」。對不公平妥協,無疑會製造更多不公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