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易經》與傳統中醫 - 醉一先生

2014年10月11日 - 信報

星運流轉,天人相應,故人生死有定時,經絡盛衰也有時序。古人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實言時空及體用之學問。既有命,則須知其體與用,究竟盛於何時、衰於何日和病在何方?故昔日醫者必先推算人命,後診斷其病,皆因人隨命走,命隨運轉,運到即病除。

研習中華醫術,必先修《黃帝內經》,未修黃帝內經,須先明白《易經》。《易經》講陰陽,內經講陰陽平衡並以五行為哲學指導,研究「傷寒論」者更需五行理論作基礎,是傳統修習中醫過程。近代卻出現所謂新派中醫師尤其是年輕一輩,動則揚言什麼中西醫學術結合,以去中國化為榮,竟指中醫與《易經》哲學無關,這種無知令人詫異。他們若非別有用心,就必定不學無術,利用西醫名目套上中醫,志在譁眾取寵。其實信賴中醫的求診者,希望醫師愈傳統愈好,倘若中醫師靠西醫招徠,病者何不直接找西醫。

中醫日用而不知

且看這些所謂新派中醫師診病時所用的是什麼術語,常掛在嘴邊的例如:水土不服、外感風邪、虛火上升、心腎不交、陽虛陰盛、陰陽失調、肝衰腎竭、熱氣脾濕、外感傳裏,以及其他病理術語等,全都是與陰陽五行有關,開處方時也是依據五行補瀉藥理。這還不止,最不堪的是當中有些醫師治療病人時,配方竟然是西藥止痛丸和消炎藥,甚至暗中混合了類固醇等西藥成分,可笑他們講一套做一套,還不知自打嘴巴,自欺欺人,糊塗至極。

須知中醫一詞,原意是指中庸醫術,以五行陰陽互相平衡法則為主要基礎,易卦則可以斟酌取用。雖然五行學說與《易經》兩者可以分開處理及應用,但當遇到某種特殊情况,很自然地兩者又會同時被運用到中醫辨症範疇。

觀象及氣色辨症

易經文化以形而上學為主導,如「在天垂象」與「觀象爻辭」,取卦象推敲天象,以明大自然變化。中醫學亦以觀象為辨症法,例如望、聞、問、切等即是觀象,觀氣辨色也,聽其發聲,探其脈象,此法雖似抽象虛無,卻可尋疾病根源,亦可防治將發未至之病患,妙不可言。

天人之能合一,因兩者可溝通,溝通方法之一是符號,易卦是靈治符號。易卦符號代表陰陽五行,大自然氣象與人體氣場同樣分屬五行陰陽,彼此息息相關。大自然任何變化皆影響人體健康,故此只要了解天與人兩者五行強弱對比關係,如人體若出現陰陽失衡,或五行不調和時,便不難發現疾病徵兆,故此古聖賢認為只有《易經》系統最適合應用於中醫學理。

尤其是經絡穴道針炙醫術,例如子午流注逐日逐時開穴法、及靈龜八法等(另文),如能配合《易經》與五行系統同時運用,更加相得益彰。倘若要施展高層次的針法如「燒山火」和「透天涼」等傳說之神效一針秘技,更非要配合全套《易經》精髓不可。

作者為易經思想家、著有《易經通識思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