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起跑線與終點線 - 馬露明

2014年6月7日 - 信報

新年時,我下定決心今年要完成十公里長跑,對我這個沒運動細胞的人而言真像個夢!現在我仍向着目標努力前進,並向富馬拉松長跑經驗朋友諮詢各方意見,包括正確鍛煉方法、適合的跑鞋、跑步時步姿及應保持的速度。當中最常聽到是要控制速度,以令自己有足夠力氣支撐到比賽完結。比賽開始時不應該跑得過快,否則未到終點已支撐不住。相反,在開始階段應放慢一點,保持平均速度,臨近終點才耗盡最後一口氣全力直奔。

現在很多人會用「贏在起跑線」來形容養育孩子,意思就是讓子女有一個好開始,他們表現會較理想,甚至領先他人。再延伸下去,意即如果他們在兩歲前能參與適切的遊戲小組、盡可能學習更多語言、更多運動甚至更多中文成語,他們便會有順利的開始。這個觀點與跑步頗為相似,現在讓我分享一下我對這場叫作「人生」比賽的看法。

(一)每人都有獨特處:與朋友談及賽跑,我發現他們各有各經驗意見,例如會穿不同跑鞋、在不同時間練習,和以不同姿態跑步,這就證明每個人都很獨特,各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一套。同樣地,每個孩子都很特別,有獨特的性格、學習模式、成長發展速度,以及不同的天賦和才能。每當父母想把孩子作比較時,請記得他們有各自的學習步伐和專長。有些孩子一星期可以參與十個課餘活動並表現出色,樂在其中;但有些孩子則可能會被壓力吞噬,無法招架。在起跑線上不能勝過別人,並不等於他們在比賽中途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付出雙倍時間

小學一年級時,老師說我「無藥可救」的畫面仍深深印在我腦海中。當時我只有六歲,在班上較沉默,做數學算式時也較慢,結果老師就「裁定」我思考遲緩。媽媽問老師她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我,老師卻否定任何方法,只斷言我是沒辦法改變的了,聽罷我和媽媽都很失望和難過。事實上,當時數學的確是我的弱項,同學只需花二十分鐘完成的練習,我卻用上雙倍時間,最終還有一半答案都是錯的。十二年後,我選擇了數學為其中一個高級程度考試科目,還得到甲等成績,最後更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主修經濟。這正好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步伐,就如我在起步時表現不理想,但最後還是趕上了。

(二)這是一場個人比賽:我喜歡跑步,因為對手只有自己,並以打破自己最快的時間或最長的距離為目標。我也喜歡跟別人一起跑步(這樣使我更有動力),但跑步最大的樂處是不斷超越自己,而不是要比旁邊的人跑得快。

當教育孩子時,我也以此自我警惕,教育孩子不是以擊敗他人、勝過他人,和拿取冠軍為目標,反而應該不斷改善自己,盡力做到最好。我認為一個努力把「C」提升到「B」的學生,比一個不用太下苦功就輕易奪「A」的學生更能引以為傲。我看重的是學生如何付予努力和行動去力求進步;當然,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卓越的表現,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每次都有努力地作出改善。

(三)終點線才是最重要:比賽時,即使你在首十米跑得最快又怎樣?朝着標竿直跑,終點線的排名才是真正的關鍵。同樣地,父母的目光宜放遠一點,只定睛在下個里程碑會使我們失去整體的目標和方向。你想孩子長大後在社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又或你想他們達到什麼理想?不要只在他們小學入學面試時才思考這個問題,想孩子在終點得到勝利,現在就開始部署吧!

教育系碩士、JEMS Learning House校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